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8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在国际气象数值预报领域,一颗中国本土栽种的“葡萄”——我国新一代全球与区域同化预报系统(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s,简称GBAPES葡萄)逐渐被国际该领域内相关专家肯定并赞扬。值得我们骄傲的是,该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拥有自主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国家之一。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日,记者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采访到了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第一完成人薛纪善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科技人生 陈菊英,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至1988年工作于国家中央气象台工作,为长期天气(气候)预报员和副组长,负责业务服务和科研;1989年以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为课题组长,重点研究区域性旱涝和强暴雨过程的气候分布特征和旱涝预测预报技术方法。在气候特征与洪旱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2(4):F0003-F0003
肖国举博士,男,汉族,生于1972年8月,甘肃省通渭县人,1994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4年12月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咸阳师范学院资源与城市科学系讲师,同时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职攻读博士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中,陈菊英合理地将天文因子和大气环流、海温、气压、降水、气温等多种交叉学科前兆因子客观地集成,研制成分辨率为4-6级的旱涝预报模型,对变化多端的区域性大旱大涝取得了十多次成功预报。其中包括1978年江淮流域汛期干旱、1991年江淮大水、1996年长江和海河大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东北异常多雨、2007年准河流域特大洪水。  相似文献   
5.
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人类就会多3%的几率得皮肤癌。截至2008年11月8日,南极的臭氧空洞较往年没有变大。很多人也许因此免于罹患皮肤癌。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看来,这多亏英国人乔·法曼1985年发现了臭氧空洞。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0):I0006-I0008
[导读]近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举行的农作物病害监测预报技术研讨会上,一项研究成果让来自农业、气象、自动化等众多领域的专家眼前一亮——历经多年,小麦白粉病病菌孢子自动识别智能系统研发成功并通过测试。  相似文献   
7.
周涛 《科学中国人》2011,(11):64-65
甘肃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民族省份,是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驰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信道。全省有45个民族成份,世聚甘肃的有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这就是肖国举出生的地方。从甘肃到宁夏大学的农学学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学硕士、兰州大学的理学博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大气科学专业博士后,  相似文献   
8.
专家档案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气候学家。1938年10月16日生于上海。历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高校兼职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与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至今,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他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和部门级重大攻关和研究项目,为推动我国的气象业务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做出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86篇,中英文专著15本,SCI收录25篇,SCIE3篇,ISTP6篇,EI12篇。被SCI论文引用630次。被CSCD收录121篇,引用1093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获部委级一或二等奖9次。主持领导并参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建设,经七年努力,国家气候中心目前已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气候预测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我国气候监测、预测、评估和服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年为国家提供月、季、年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
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分布等的学科。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一直是世界气候的脆弱地区之一。由于我国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重大气象灾害的特征、成因及预测已成为我国大气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实验室简介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强风暴实验室和数值预报中心基础上组建的,2005年3月22日,科技部批准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