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体育   29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血色星期天     
《当代体育》2003,(421):64-65
1972年1月30日.星期天.爱尔兰的德里整座城市笼置在紧张的气氛之中,抗议英政府在北爱实行的“不经审判便可拘留”政策的游行队伍沿着事先确定的路线前进,不久刺耳的枪声响起,政府军队向游行的队伍开了枪……30年前星期天发生的事情至今想起来仍感惊心,爱尔兰乐队U2为此写下了名《Sunday blood sunday》。30年过去了,又是一个星期日,没有游行队伍,没有与政府间的冲突,但是我们仍旧想起了《Sunday blood sunday》,是的,凡是看过比赛的人,都会感到那确实是太震惊了。  相似文献   
2.
倔强诗人行     
在乌克兰,舍甫琴科这个姓氏可说是人尽皆知,因为它出了两个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一百多年前的著名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他的作品影响深远,他也被认为是近代乌克兰文学和现代乌克兰语的奠基者;另一个则是现在AC米兰的前锋安德里·舍甫琴科,他成为了乌克兰足球的一个传奇。舍甫琴科绰号是乌克兰核弹头,这个来自核泄露地区的前锋,在足球场上的威力就如同核弹一样,其攻击力和危险系数都势不可挡。但在骨子里,他却与塔拉斯·舍甫琴科一样,透露着一股倔强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3.
乌克兰萨洛     
钟芳 《留学生》2014,(18):56-56
正一块小小的萨洛,吃出了色香味,也吃出了厚重的文化,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哥萨克"风餐露宿的感觉,滋味悠长初至乌克兰的文化名城基辅,浓郁的东欧风情映入眼帘。鳞次栉比的房屋,波光粼粼的第聂伯河,古色古香的大教堂,这里到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令人迷醉在这"花园城市"的清风中。再尝一尝乌克兰特色美味佳肴"萨洛",更是让人酣畅淋漓、流连忘返。我们来到基辅的一家萨洛集市上,柜台上摆放的萨洛腌猪油,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在红色瘦肉条的反衬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香味四溢,顿时让我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2014,(6)
正乌克兰,一个教育、科技、文化极为发达的国家,它的油画、芭蕾、舞蹈和音乐等均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俄罗斯文学之父果戈里从乌克兰走向世界;乌克兰也是托尔斯泰名著《复活》的历史舞台;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正是乌克兰人。现在,这个国家却通过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动乱。乌克兰  相似文献   
5.
美女     
记得还是在做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眼蒙咙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相似文献   
6.
人物秀     
《新体育》2006,(8):9-9
饱受争议的“小小罗”;“疯狂”的俄罗斯主裁判;英格兰新主帅封杀“太太团”;贝克汉姆控出队长袖标;八一铁人创个人最好成绩;陶菲克又惹“风流官司”;乌克兰人首穿环法领骑衫;陈江华入选国家男篮新阵容;“草地之王”力压“红土之王”;郑洁/晏紫温网封后;法国球星齐达内获金球奖;刘翔开创世界110米栏新时代;南非小女孩即将走进小贝家.  相似文献   
7.
高兴 《新体育》2012,(6):56-57
第一次举办欧洲杯这样大的赛事,乌克兰驻华大使科斯坚科·尤里先生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表达了乌克兰人的希冀,他说:“欧洲杯是一项为普通人、普通球迷举办的体育盛事,也是邻近各国年轻人交流的好机会,是一种‘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8.
刘璐莎 《新体育》2012,(7):24-29
在乌克兰。舍甫琴科就是活着的足球传奇。在乌克兰的大街小巷,提起英雄。每一个乌克兰人都会喊出舍甫琴科的名字,没有人在乎他已经淡出豪门3年,也没有人在乎他已经36岁。  相似文献   
9.
夏青峰 《内蒙古教育》2007,(3):22-22,35
这是我第二次到帕夫雷什中学了。再次站在学校门口,一切好像都是那么的熟悉。学校没有宽敞气派的大门,只有低矮的围墙,和围墙中间留出的一个可供三四个人同行的缺口。记得去年来的时候很是诧异,为什么自信、开放、好表现的乌克兰人,将自己的学校门面弄得这样的小,而含蓄内敛的中国人却特别注重自己的门面呢?是文化自身的矛盾,还是我根本没看懂这其中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房维 《神州学人》2010,(9):36-37
在我们生活的塔拉拉校区,住着的可不只有“神州学人”,在校区其他的地方还住着金发碧限的乌克兰人。他们大多是当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幸存者的第二代了,古巴政府出钱让他们来到这个宜人的热带岛屿进行疗养。就在离他们的教学楼不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