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艺术范型、艺术心理、歌诗视角等对钱锺书《诗经》艺术研究 进行评介,用意在于说明只有丰厚的研究资源,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运用综合型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古老的《诗经》学得到新生。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钱先生的研究会给我们以益人神智的启示,其不足也可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2.
阳正太先生的《德馨集》是其多年所作品的汇集,内容丰富,涉及学术论、杂、散及诗歌。白乐天云:章会为时而,歌诗会为事而作。通观全书,作正是继承和弘扬了这一现实主义写作传统,不啻其鞭笞丑恶的杂、颂扬明新风的散诗歌如此,所写学术论亦如此。贯穿全书的一条鲜明主线,便是理论建设服务社会实践,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道德为己任,促进加强当前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服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秦代已置乐府,是不争的事实.汉代乐府置于武帝之时,还是武帝之前,历来存在着分歧.本文根据传世文献的记载,以及考古资料的发现,论证汉袭秦制,汉初同样存在隶属少府的乐府机构,武帝只是强化了汉代乐府的职能.乐府机关搜集的民间歌诗,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真情流露,对后世的社会思想及文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尚未彰显,故<史记>不书,而<汉书>特志之.  相似文献   
4.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刊载迟乃鹏先生<新旧(唐书>等对刘禹锡作<竹枝词>的误记>一文指出,<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九三<刘禹锡传>皆误记刘禹锡<竹枝词>作于郎州,实则应作于夔州刺史任上,甚是.  相似文献   
5.
李桂荣 《兰台世界》2005,(8):137-138
西汉文坛,就文人来说是“辞赋竞爽,吟咏靡闻”的时代,在民间盛行的乐府民歌,被认为有“观风俗,知薄厚”的作用,创设乐府机关,广泛采集而唯恐有佚,并没想到给予约束。而文人的兴趣和才力都驰骋在“蔚为大国”的汉赋上,因而诗歌吟咏无多,诗祸也寥寥无几。但发生在杨恽身上的诗祸,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文字档案,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陈敏 《文教资料》2006,(12):46-47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描写了丰富多样的女性群体。借鉴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分别从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一观照南北朝诗歌中的女性,可以从中感受到两朝女性独特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7.
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西洲曲》中的解释 ,有几处颇令人费解。据考证“忆梅下西洲”的“下”字只能解释为“到”或“去”等 ;“单衫杏子红”中的单衫并非今日所言“衬衫”;“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一句中的“莲”非莲蓬而是莲花 ;关于该诗的段落划分和主题思想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挽歌即送葬之歌,由牵挽灵柩的人所唱,其起源颇早。魏晋文人喜以挽歌为题作诗,借以集中细致地歌咏作为生命个体的生之快意与死之悲伤,同时这种复杂的心态也赋予了挽歌悲怆与旷达的复杂况味。文章试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对《文选》中收录的挽歌诗作简要论述,以期梳理并展现魏晋不同时期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它继承了诗词的优秀传统,有着鲜明独特的抒情手法,即极情尽致、情浓采丽、明快显豁、幽默风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