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正名的目标,指向"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重建。但它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复周礼"或以周礼矫正现实,而是一种以德性的回复为进路的价值重建。孔子正名论所要求的"言",是有德者必有言,言而世为天下则意义上的言,体现了一种对至善价值的终极性指向。孔子正名,首先落脚于对社会德性及其表征的德目系统的正本清源,对涉及到为流俗所熟知,朱紫难辨,易于混淆其本质差异的德性及名目的区分界定,尤其严格。正名在孔子的思想系统中,具有一种方法学意义上的普遍性。"礼以义起",德性内涵的厘清和价值尺度的重建对于礼乐系统的奠基作用,赋予了"正名"之"兴礼乐"的人伦价值系统建构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山西档案》2013,(Z1):1
迅疾的年代,一切都在与时俱进。连乡愿也是如此。乡愿并非好词。孔子痛斥乡愿之人是"德之贼",最能戕害德行。孟子说得更具体,认为这些人"阉然媚于世",虽然貌似忠厚诚信,廉洁奉公,众人交口称赞,略无瑕疵,亦无把柄。但在孟子看来,惟其如此,才更应揭露批判。否则就容易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3.
“中,是儒家的非常独到而高明的哲学思想,但以往总彼说成是错的,是“调合矛盾,、“抹杀阶级斗争,。本文对中行、中道、中庸的内涵进行探讨,揭示其合理内核,并试图引用于当代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4.
李晨 《华章》2009,(13)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的,他将中庸视为一种至上的道德,即理想的中庸人格。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观,又是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准则,即"执中"与"时中",在待人和处世中把握分寸、无过无不及,同时又要"随时而中"。中庸不是无原则的乡愿与折衷主义,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正确弘扬中庸精神对于理想人格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代状况和人自己已经把伦理道德的广阔全景,地标式地安置成新的地域性伦理景观。当人举目眺望,徘徊和陶醉于伦理景观的导游者设计的路线图时。此种景观夹杂着不同变动游移的他性音调,使其伦理道德景观深刻的布展与飘动,伦理景观作为生成的一种文化模式日益感染和侵染着人自己。人被价值信念式的奴役成为现代市场社会所生成的巨大欲望链的伪神性操练手,公共性的寻求伦理进步信念方式的重新确立成为人自己道德性的思境之在场,阐释和澄明一种基于实践性之上的人类伦理道德的乡愿成为时代所思的在场。  相似文献   
6.
中庸之德是孔子用以提倡宽容中正的理想道德、反对极端道德主义的理论主张,它反对乡愿的伪善,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使得我们民族养成宽弘博大的胸怀,善待他人、团结他人;也使得我们民族养成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物质相对富裕的时代背景下,有偏的教育理论、教育舆论与学校管理共同形塑了乡愿式教育。乡愿式教育是一种背离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的教育样态,以"学生中心"立场、"快乐至上"态度、"解放个性"目标和"教育服务"方式为主要特征。乡愿式教育固然容易营造出一幅学生快乐、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现代教育"景象,实则是对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扭曲,甚至不再对学生进行价值上的引导与社会化的涵养,具体表现为教师成为耍弄技术、迎合学生的"服务者";学生缺少理想与责任感,在片面重视个性、追求快乐的环境下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脆弱的"巨婴"。为了超越乡愿式教育,必须恢复教育的立德树人本质和力量,坚持以学生发展中心取代学生中心,同时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协力共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培养学校的免疫性和守护教师的自尊与自重,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激发学校办学活力,造就勇于担当、能够行走于未来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丘浚在思想上扬朱抑陆,他坚持理与欲的对立,但又不完全否认利与欲,体现了理与欲的冲突。他对于“几”作了发挥,把“几”和“端”结合起来,强调把握“几”的重要性。丘浚哲学不是乡愿哲学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