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创其书,书如其人,这种人与书并重的书法承袭发展模式,赋予了书法教育的多样性、灵动性的特征。探求其发展根源,把握书法艺术变迁的脉络,对于书法研究与书法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黄道周的书法是"丰骨"与"美韵"的统一,同时也是书家全部文化素养和人格的一种折射。一如其倔强而率直的为人,他在其字里行间充盈的力量感与压迫感反映出乱世颠沛的情态来。本文从黄道周的书法风格、书法渊源、书学思想、书法人生四个方面论述黄道周书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书法品第论     
书法品第是古代区别书法水平高下等级的一种方法,品评以艺术至上,不以政治地位而论,由此,可窥见古代书法评论的真实精辟,书品等级常用神品、妙品,逸品,能品,佳品等定位。  相似文献   
4.
让写字教学从传统的技能训练中走出来,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中,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人文教育、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历来强调“人品”与“艺品”的结合。古今论书,“书品”因“人品”而贵是其鉴赏传统,但以道德雏度为主,以“人品”论“书品”却给书法艺术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笔者提出“心品”的概念,试图在兼顾艺术鉴赏的传统基础上。对传统书法的鉴赏标准做出一些修正,论证“心品书品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末代帝师陈宝琛现存部分书法作品的研究,了解“伯潜体”的书艺特点、渊源及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爱金 《知识窗》2010,(5X):79-79
<正>语文教学是学生掌握人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结合现实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曾尝试举办主题为"中华书法与文化的传承"的综合性教学实验。一、主题与要求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  相似文献   
8.
王福霞 《中国德育》2014,(17):69-70
来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南阳路第一小学,漫步校园就会被它清幽雅静的环境吸引。古朴淡雅的教学楼、红花绿草的土地与楼道里的一幅幅充满稚气的书法作品交相辉映,把学校书法特色校徽和吉祥物烘托得更加精致迷人。置身期间,宛如走进了一座艺术的殿堂,那浓厚的书法育人氛围,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真可谓"以墨润德品自高,施教无痕入意境"。"立字"先"立人"清代书画家松年在《颐园画论》中提到"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  相似文献   
9.
书品非人品     
在几千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书法评论受到儒学的影响而提出“书品即人品”。北宋的蔡京是受到“书品即人品”评论影响冲击最大的一位书法家。但是当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了一个人复杂的心理现象对其文化人格所起的特殊作用,以及心理活动在书法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之后,我们发现,书品与人品是不能划等号的,也即是说书品非人品。  相似文献   
10.
樊政文 《今传媒》2016,(5):150-151
明末社会动荡不安,山河骤变,社会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朝代的更替也就造就了一批怀德抱道、不仕新朝的士人,他们都是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文化传承者的姿态,坚守民族气节,为维护涣散的大国做出积极的反抗.或以诗歌书画艺术为寄托,抒发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的爱憎.傅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四宁四毋”和“作字先作人”等书法观的提出,正是他内情感的表达,体现出他将书品和人品相等同,蔑视“奴性”以求自我人格完善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