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6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塑造的"于连"形象着手,分析他的性格特征,并与现实中的"于连"现象相联系,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和个人原因,为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于连和高加林作为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边际人”,他们在奋斗方式、爱情观、追求自由及其失败的悲剧归宿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同,这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转型期两种异质文明的碰撞和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心理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主要不是出于爱,而是由于自卑情感的伤痛。他对玛特尔则始 终毫无真情,征服她的目的很明确:“做玛特尔的丈夫是有很多好处的”。  相似文献   
4.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5.
英雄的力量     
无论是少年还是长者,都喜爱听英雄的故事。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故事往往惊险曲折,引人入胜,更因为从这些英雄身上我们能看到人类所具有的某种  相似文献   
6.
孙少平和于连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奋斗者形象,他们在个人中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点.于连身上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积极进取的精神,孙少平身上体现的是东方农业民族的国民的保守习性.  相似文献   
7.
在近现代翻译史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学界一般认为斯丹达尔被介绍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根据近年来对民国文献的辑录整理发现,斯丹达尔在中国的最早译介应该是在"五四运动"之前,始于根据周作人1918年在北大授课讲义整理出版的《欧洲近代文学史》.之后的民国时期报刊和文学史著述,因为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认识还欠全面,所以内容比较粗浅.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著述将《红与黑》及其主人公于连形象置于启蒙、现实话语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解读,其中于连"野心家"形象的表述最为普遍.这一表述亦成为汉语"外国文学史"对于连形象的经典解读.  相似文献   
8.
于连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第一个具有强烈超越品质的形象,他奉拿破仑和卢梭为精神导师,以九死无悔的精神,不择手段地向法国上层社会迈进,希冀完成自己的宏伟志向。但这种超越是非历史的,势必被时存秩序扼杀,他的无可挽回的死也因而产生了深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9.
李晋晖 《现代语文》2009,(7):139-140
于连是西方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奇异的变态人物,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典型,十分值得从文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根据马斯洛的层级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于连的那些奇异的行为和性格正是和他的本能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不断地实现各种需要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动机在推动他,使他不停地前进,最终使得他具有了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0.
潘思佳 《文教资料》2010,(18):187-188
于连的身上,一直存在着两个人格特性:一个是自我主体本身,另一个是女性化特征明显的阿玛尼原型。他的一生,尤其是对感情生活的追逐,都是试图从女性对象上寻找自己女性化的那一半。他同时在对男女关系、社会关系的探索中,将两种人格进行融合,形成一个真实美好的自我,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感,成为少数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