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21,(1):102-102
华阴因在华山之北故名,为关中要塞,古京畿长安之门户,依托着西岳华山,古今闻名遐迩。华阴目前发现有瓦当出土的汉代遗址三处,即汉集灵宫遗址、京师仓遗址、汉华苑遗址,以富有地域特点的汉代"与华"类文字瓦当为代表,以"长生无极""与华无极""与华相宜"三品居多。其历史、形制、文辞、文化品位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文献及有关考古成就,探求如下三个问题:(1)渤海上京京畿南道的具体经路与走向;(2)渤海上京黑水道的经路与走向;(3)渤海上京黑水道的重要关隘德理镇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3.
4.
清代,京畿地区的水利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受自然、社会与历史因素的制约,京畿地区的水利纠纷较为频繁,并有不同的类型与地域特点。进入民国以后,京畿地区的水利纠纷及其解决亦呈现出典型的"近代"特色。为解决水利纠纷,当地采取了包括立碑刻石、完善管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和改变传统用水习俗在内的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北朝与北方少数族强敌柔然的战和关系与双方的势力消长看,从北魏平城时期与洛阳时期对柔然军事斗争的情况看,再从明堂制度的变迁以及北朝只有北魏平城末期在平城南郊建成明堂的实际看《,木兰诗》都只能是始作于北魏平城末期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有关《木兰诗》若干零星问题的解读,亦有助于理解《木兰诗》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年代。  相似文献   
6.
西夏是佛的国度。西夏京畿是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西夏立国近二百年间,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佛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西夏京畿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为党项政权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皇室的倡导,帝师国师等高僧参与,西夏京畿成为佛经译印中心;由于藏经佛事的需要,西夏京畿成为皇家寺院中心;众多的佛教文献文物精品,展现了西夏京畿独特的佛教文化艺术价值。众多的遗存连同传世的相关文献,为西夏京畿的汉传、藏传佛教文化,乃至整个西夏佛教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西夏京畿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地处洛阳与邺城之间、太行山南麓的河内白鹿山,是中古时期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名山。魏晋时期,白鹿山逐渐成长为名山。太行八陉之一的白陉即因其途径白鹿山而得名。从白鹿山而上可以到达上党地区,是中原地区通往山西地区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而白鹿山的山前大道则是关中地区、洛阳与邺城及河北地区之间的主要通道。白鹿山雄伟壮丽、风景优美、水量充沛、林木茂盛,而山下的河内平原物产丰富,给居住于白鹿山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吸引了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各种人士到此游历隐居。十六国北朝时期,佛教山林活动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白鹿山名山地位的最终形成。隋唐时期,大量儒释道人士的隐居是白鹿山作为全国性文化名山的重要表现,从而带来了白鹿山的文化鼎盛期。北宋以后,白鹿山走向衰落,但金元明清时期仍不失为地方名山,近代以来则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8.
2022年冬尽春来之际,北京迎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这是中国京畿域界二度举办奥运会的一个荣光之盛。当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带着中国人民的热情迎接宾朋之际,首都北京也以冰雪缤纷向世界敞开了京畿胜境。尽管京畿胜境数不胜数,尽管因为疫情客人未必能圆一游之愿,但也必会留下美好的期待。那么,我们不妨通过"国家名片"来一览中国京畿胜境的神貌意蕴,也算在奥运盛会期间的一种特殊的参与了。  相似文献   
9.
光绪十六年永定河决口,引发京畿地区特大水灾。水灾发生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此次水灾进行了干预。虽然传统救灾措施得到了较好贯彻,但由于财政紧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京畿地区岁时节庆风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立红 《历史教学》2005,(11):39-43
本文以地方志、地理类等专书、笔记等为史料依据,对明清时期京畿地区的社会风俗中的岁时节庆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其不断趋向并具有制度化、商业化、时尚化、多元化、大众化、民族化、近代化的演变特点,从中可以观察由传统社会向近代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