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大庆 《生态文化》2006,(4):48-49,51
(2)“形寒饮冷”的时尚,对虚寒体质的中国人所诱发的诸多疾病的最终病理也是恶性循环状态。中国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论述的伤寒,不是现代医学的伤寒病或副伤寒病,是指外受寒凉。张仲景的家族是一个超过200口人的大家族,在不到10年的短短时间里,就是因为着凉就死了超过10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所用《论语注疏》的通行版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新近我们又从日本影印回南宋蜀大字本,这个版本有很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在详细比勘阮刻本与蜀大字本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很多蜀大字本能够对阮刻本补充脱文、提供异文、纠正误文的资料,论述了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本子,利用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石。它内在地规范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习惯与行为模式、思维运行方式,是建构中华文明的基石。《仪礼》作为礼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其意义在于制定和遵守礼节,使个体的行为有章可循,使群体关系和谐融洽。研究《仪礼》对于现代社会也具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历史学考古学角度、内容角度以及其教育思想角度等方面来阐述《仪礼》,并对它与现代仪礼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鲍有为 《文教资料》2011,(36):55-57
北大繁体本《尔雅注疏》为当今重要的整理本之一。笔者在平常研读该书时发现许多标点不当之处,今摘录重要的几十条加以订正。  相似文献   
5.
青海绒哇藏族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仪礼民俗。其中,有许多民俗事象是与服饰相关或通过服饰表现出来的。绒哇藏族服饰在诞生、成年、婚嫁、丧葬四大仪礼中的变化,充分显现出绒哇藏族的民族特色,但不可否认的是也融合了很多汉文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阮元《毛诗注疏校勘记》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诗经》异文,其中一些考释被学人普遍接受。文章主要讨论阮元等人使用音韵、文字、训诂等方法判定《诗经》异文正误的原则,总结校者判断异文的方法及其语言文字观。  相似文献   
7.
陈树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27-28,43
《尚书》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衍脱讹乱等纷繁复杂的文本异变而失真,校勘讹舛成为正确释读《尚书》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清代名儒阮元组织编纂的《尚书注疏校勘记》对这部经典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在校勘过程中,他们吸收了乾嘉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成果,运用语文学知识和理论稽考审订,创获颇丰。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俗称捏面人,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早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5,(3):4-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有体系、刻载儒家经典最多、刊刻规模最大、迄今保存最完善的官方刊刻石经,为后世刊刻、抄录、校对儒经之标准。[古本之终今本之祖集儒经之大成]《开成石经》,唐代的官方刻经,由宰臣兼国子祭酒郑覃主持,大儒周墀、崔球、张次宗、温业、唐玄度等校订,为一时之选。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及《孝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婚姻文化作为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变迁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从传统社会语境到现代语境的转换,消解了布依族传统婚姻文化的某些因子,却楔入了新的民俗事象,并最终导致了传统婚姻文化意蕴的变迁,这里主要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实例阐明了这一点。新的民俗事象的大量涌现是民众应对社会文化变迁而进行的不断调适的结果,是民众转移和释放社会变迁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社会文化变迁的进一步加剧,民众将会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创造出更多"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