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音韵手段是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但在乔伊斯的小说创作中,也常常会借用这种手段或营造特定氛围,或传递某种主旨。本文以他的短篇小说Eveline为例,尝试分析乔伊斯如何巧妙运用词汇及句式的音韵变化达到预期的语言效果和传递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2.
阳光心态     
《招生考试通讯》2011,(10):41-41
剑桥郡的世界第一名女性打击乐独奏家伊芙琳.格兰妮说:“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一定不要让其他人的观点阻挡我成为一名音乐家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分析的热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有不同的形象,但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处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通过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结合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观点,揭示女主人公伊芙琳和爱米丽·西尼考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附属地位,并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伊芙琳下定决心迷离苦难,却终在出逃前精神瘫痪的荒谬结局印证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伊芙琳由于长期处于都柏林人的"注视"之下,终被异化为不自由的"物",交出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与未来.  相似文献   
5.
圣胡安之夜     
我们是否还相信这世上还有纯粹的善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是否愿意无条件地为他们做些什么?善良与正义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它不仅存在于7岁孩童纯真的心里,也被"世俗"的成年人所保留。这世上总有很多人,愿意默默帮助我们,为我们的幸福而努力,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依然被善良与正义的光芒笼罩。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伊芙琳》中,乔伊斯用同情的笔触完美地塑造了伊芙琳这一饱受生活之苦而决定逃离、最终却在逃离前退缩的青年女子,从接受理论视角看,乔伊斯在《伊芙琳》中采用了叙述角度不断转换,用词平常、朴实,心理描写以内心意识为转移的多种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伊芙琳》是乔伊斯的作品《都柏林人》中描写青年时期人物的首篇,它描写了主人公伊芙琳在家乡受到压迫的状态,对离开家乡后新生活的想象以及选择将来要过哪一种生活时两难的心态。但是伊芙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思想状况,决定了她的这两种选择都难以逃脱她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女性的命运悲剧性。留在家乡,她要继续承受来自其他民族、社会伦理与道德、父权制社会和家中活着的父亲和过世的母亲的压迫;离开故乡,她所相信的弗兰克无法给于她所期待的幸福和自由。只要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她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独立自由的意识没有觉醒,那么她的人生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8.
乔伊斯和张爱玲这两位东西方文学大家无论在出生背景、写作风格、文学成就等等方面相差甚远,但是两者都非常擅长通过细致的描写刻画人性使作品散发永恒的魅力。他们笔下的两位女性的或留或走都无法摆脱男权社会的统治,都无法决定她们最终的幸福,选择背后唱挽的是女性无奈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赌徒的遗书     
越掩饰越容易露馅儿,再狡猾的狐狸也会有被捕获的一天。你的丈夫死了,你该怎么处理遗书?看完遗书后你又该怎么办?伊芙琳麻木地问着自己。她把遗书扔在厨房桌上,看着它,心里明白,遗书必须交给警方做证据。  相似文献   
10.
“私奔”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为表达女性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以及对家庭礼教的冲破所偏爱的素材.然而这一做法是否真的能够使女性摆脱社会传统的束缚从而获得幸福生活呢?私奔究竟是不是解除女性不幸命运的“万灵丹”呢?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早期作品《伊芙琳》深刻地揭示了这些问题.倘若从女性意识产生与发展的角度分析《伊芙琳》中女主人公的行为,即会得出“私奔”仅是外在的形式,真正的幸福还要靠女子自身不懈的追求和努力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