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等职业教育》2006,(4X):F0002-F0002
余姚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信息化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学校,该校的“自主、选择”教学模式受到了省、市专家的高度评价。校本技能鉴定就是其中环节之一,为给学生设置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激励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完善技能教学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学校于2002年开始实施了校本技能鉴定。  相似文献   
2.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是一所具有116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名校,1991年,学校以节能环保为教育特色,成立了以少先队员为主力军的手拉手护卫队,开展"携手‘1+6’,呵护我地球"的系列活动。"1"即一名少先队员,要求带动"6"个以上家人或邻居(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参与节能环保活动,以队员为中心,以家庭为阵地,带动和提高周围群众的节能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地球日"活动的开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其中我们小学生也成为重要的成员——在浙江余姚市东旱门北路上,有一所非常了不起的小学。学校坚持25年,固定每周一节环保课,在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们心中播洒下了爱地球的绿色种子。我们是脸皮厚厚的地球超人在美国电视剧《超人》里,每当地球遇到危险情况时,有一个原本扎在人堆中  相似文献   
4.
"国庆"黄金周期间,爸爸妈妈带我去浙江余姚小住了三天,在那里,我欣赏到了农家小院的繁茂、金色田野的丰收……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余姚满树通红的柿子。时值金秋十月,柿树把一身绿叶悄悄染红,青绿的果实也渐渐变成金黄色的,我在宾  相似文献   
5.
课文里,从美丽的九寨沟,到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从黄山奇石,到金色的草地。从天都峰,再到丝绸之路,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伴随着暑假的到来,总有些景点,是我们一直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是四季如春的昆明,还是烟雨如画的余姚?是浪漫的爱琴海,还是富有玩趣的涠(wei)洲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总是让人得到许多许多,相比而言,旅途的疲劳又算什么呢?那就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相似文献   
6.
任志新 《钓鱼》2005,(14):35-35
我的家乡在余姚,工作地在慈溪,那里有一种闻名全国的特产——杨梅。每年的初夏时节,余姚慈溪相连的百公里山头上(四明山余脉),满山都是一簇簇绛红欲滴的杨梅凝翠流丹,令人赏心悦目。古人有诗句赞杨梅:“筠笼带雨摘初残,栗栗生寒鹤顶般,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说出了这种果中珍品的特性、形状以及独特的口感。  相似文献   
7.
正浙江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对于教育的重视,曾经是余姚绵延不绝的风尚;培养人才的传统,曾经是余姚深入人心的民俗。余姚市实验小学,一所家乡人民赞叹不已的百年名校,恰恰诞生于这种温润的气候,这片文化的良田。学校创建于1908年,女校、学宫、康节、实验,一百多年来,一脉相承。2008年9月,位于余姚市南兰江东路100号的白云校区成为学校的又一个校区。学校现有60个班级(学弄校区24个班级,白云校区36个班),2446名学  相似文献   
8.
春雨初霁,车行浙东,窗外一路新绿。曾经孕育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浙东大地上,忙碌着一群锐意求新的新闻人。"不同于省报、地市报和都市报,余姚日报身为最基层的县市报,我们立足和发展的基点就是必须高度融入当地社会,融入百姓生活。只有立足本土,立足民生,新闻才有土壤和空间,传播才有关注度和生命力,报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开门见山,余姚日报社长、总编辑龚宁向记者细细叙述办报思想和最新的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9.
会稽郡虞氏家族是魏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并以经学传家,在经济、文化上保有很大优势。这一家族人才辈出,研究虞氏家族的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世纪世族地主的经济、文化基础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陈亚洁 《新闻战线》2012,(4):106-107
真正下工夫打磨新闻,新闻将具备有力的穿透力,直指读者的兴奋点。深度报道突破"一人一地一事一报"模式,要求跨越时空、由表及里地深度追踪和挖掘。做好深度报道,记者对如何跟踪要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