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信用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诸多信用失范现象,这导致了现时信用环境恶劣,也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法学界也对此予以关注,并试图以民法典立法确立信用权为人格权的路径进行规范,并且当前几个建议稿对信用权的规定有很大不同,皆有不完善之处。因此,应当进行整合,在未来民法典中对信用权作出完善的规制,构建我国的完整信用权制度,形成完善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信用及信用体系的现代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素来以诚信称。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今日中国却陷入了信用危机中。本面对这一现实,分析了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和信用危机造成的危害,并从建立信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企业自律和加强道德教育几个方面论述了信用体系的现代构建。认为只有建立起健全的信用体系,才能使社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用权是人格权的一种,要实现信用权,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法律建设:将信用作为信息予以公示,以实现信用的价值;将信用与主体资格挂钩,信用度的高低将决定信用主体能否从事某些活动;建立健全信用风险机制;完善信用法律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民法中,信用具有道德评价和经济评价的双重含义,而在现代民法中,信用与商誉均指他人对民商事主体经济方面的评价.信用侧重于对民事主体偿债能力的评价,商誉则泛指对商事主体综合经济素质的评价.在传统民法中信用权具有人格权的法律属性,而在现代民法中,信用权与商誉权则同属于无形财产权的范畴.我国未来民法典应当只规定信用权而不规定商誉权,以突出立法对全社会经济信用树立的倡导、指引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业诋毁已成为"中国式商战特征之一"。相关立法起草时,由于立法者自身智识的局限性,法律将商业诋毁限定在竞争对手之间。但近年来,司法实务中对非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媒体、消费者、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主体也要求承担商誉诋毁的责任。国外立法也多有取消竞争对手的限制。商业诋毁本质是侵犯商主体信用权的行为,立法将其囊括在名誉权中进行保护的做法明显忽视其财产属性。我国应在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主体信用权,商主体信用权则由商业诋毁条款保护,以期能完善商誉保护体系,从而有效避免司法实务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商业信用缺失在我国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要从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强化法律对商业信用的保障、加大失信者的成本、公开商业信用信息和完善监督、加强主体的内部自律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商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信用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个人信用报告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错误并给当事人造成损失。为此,应该设立信用权制度对个人信用信息加以保护。对于个人信用报告错误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损害赔偿问题,为了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应该采用过错推定原则,由征信主体和信用信息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在赔偿范围的确定上,由于信用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性质,应该既要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也要适当考虑由于机会利益丧失给受害人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信用问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日渐突出,缺乏诚信导致市场的失序与混乱.信用权作为人格权体系的一部分应当在立法中予以明确,并通过规范信用活动,建立信用评估标准和征信机构,确立信用服务体系,构建有效的信用信息运转机制,逐渐完善信用权制度,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9.
祝艳 《兰台世界》2004,(3):32-32
信用是一种以信用档案为载体的无形财产,因此信用权的行使和维护也有赖于信用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权.信用权包括:信用的保有权、信用的维护权、信用利益的利用权。  相似文献   
10.
刍议信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至关重要,将信用纳入到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使之成为信用权,是对信用进行保护的最佳途径。信用权是一个人信用之主要表现形式,它以实现交易中的信用利益为内容。在民法中,信用权是主体所享有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这既是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也是适用权保护信用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