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篇
教育   257篇
科学研究   49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成  谭爱芳 《新闻天地》2005,(10):30-33
风华正茂的局长、满腹经纶的教师、驰骋商场的老板娘……5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成熟女性,面对一座虚构的美丽围城诱惑,她们不仅趋之若鹜地慷慨献身,而且卖房子、抵押贷款、倾家荡产只为第二次踏上婚姻的红地毯,结果,一个个血本无归,发癫发狂。劫难当头,这群精神濒临崩溃的受害者相扶相携,开展爱心自救。2005年7月28日,她们的“老公”张志良被钦州市钦南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  相似文献   
2.
在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中,当事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和陈述,隐瞒其他继承人,骗取公证书后,向房屋产权登记机构提交公证书,诱使房屋产权登记机构作出错误的产权登记,转移房产所有权,损害其他继承人财产权益。这种行为是一种独特的危害社会行为,符合诈骗罪(三角诈骗)或侵占罪的犯罪构成,应分具体情况以诈骗罪或侵占罪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信用证的特点着手,对其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持卡人的界定,理论上存在不同观点,造成了司法实践中法条理解及适用的困难。文章运用刑法解释学原理,通过文义解释和论理解释,把非法持卡人和合法实际用卡人排除在持卡人范围之外,最后得出持卡人仅指登记持卡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根据UCP500的有关规定,明确信用证中的当事人、银行持有全套单据的特定情况,以及银行持有全套单据后与受益人的关系、与申请人的关系等,将有助于我们解析UCP500下银行持有全套单据后的法律地位,从而更好地在国内、国际商务活动中推广信用证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是信用证的两大基本原则之一,它对于信用证制度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产生的信用证欺诈对该原则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并进而导致了欺诈例外原则的产生。本文主要就该欺诈例外原则的产生、理论依据及其适用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有关的立法和司法现状作出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对于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不适用死刑、有选择的适用死刑和保留但严格限制死刑三个阶段.在我国,当前死刑存在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应逐渐限制并在将来废除是刑法学者的共识.对金融诈骗罪的死刑问题有废除论和保留论两种观点.对金融诈骗罪适用死刑,既不利于刑罚的报应功能的实现,也不能预防、减少金融诈骗犯罪的发生,因此,我国刑法应当取消金融诈骗罪的死刑规定.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手段,UCP已经被国际贸易界首肯,在中美贸易中却未必如此。因为美国不仅是一个多法域的国家,而且依照《美国商法典》,UCC5在许多情况下要优先适用于UCP。所以,在中美贸易中,如果当事人欲适用UCP,除了必须在信用证中做出明确约定外,还须进一步明确美国各州法律的适用情况。即使如此,在个别情形下还不能排除UCC5的强制适用。  相似文献   
9.
保险诈骗犯罪日趋复杂化,金融风险日益加剧.鉴于法制完善是遏制保险诈骗犯罪的体制性因素,我国现行刑事法应在保险诈骗罪的主体、罪数问题以及共同犯罪认定等方面进行相应改进.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本质上不同,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主观故意,客观表现是虚假介绍或隐瞒关键事实,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等;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法律特征为当事人主观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客观表现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所采用的手段自始至终都是欺骗性的,行为人要负担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等。同时,二者之间也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