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高一入学起,我所带的年级前30名的实验班学生便开始了每周至少两则读书摘评、两篇随笔的读书写作之旅。即便是到了冲刺的高三,同学们依然还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很多人——家长、老师甚至学生——都会觉得,高三年级应该更关注做题与模考,至于类似读书、观影等举措,即使不是洪水猛兽,也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做法。但是,我却以为,恰恰是在高三,孩子们更应该利用时  相似文献   
2.
日本影片《入殓师》是一部包含了日本元素的电影,电影本身体现了现代人在精神困惑中通过回归而找到自我的过程。影片巧妙地把日本社会蕴含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以及传统的审美通过细节和唯美的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一副美妙的画卷。它所蕴含的日本文化因素值得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印象中的春天有着清淡的野菜鲜味,不经意间飘来的细细碎碎的花香以及满城鲜明锃亮的春色。这些记忆停留在味觉、嗅觉、视觉上,独独缺失了触觉。拂面而过的春风的暖,翩跹而至的春雨的凉,采摘绿叶附着于手的汁液的涩常被人们忘至脑后。不如现在趁着春色,用皮肤感触温暖,轻触春雨,拾起春天的触觉吧。  相似文献   
4.
张璐 《大观周刊》2012,(45):74-74
电影色调是影片的主要色彩倾向,在影片中起着传达信息、表达情绪、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等作用,它影响着影片基调的形成和影片风格的展现,与影片基调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文章借电影《入殓师》来分析色调如何来传达主题信息并推动剧情发展。  相似文献   
5.
傻子之死     
大侠 《大学生》2015,(8):28-29
傻子死了,发现尸体的时候,已经距死亡时间过去三四天了,人们发现傻子的死,是因为傻子负责的垃圾区好几天没清理了。谁也没想到“头儿在吗?我们反映个情况!”下午时分,几个村民来到村委会。我出门迎了他们坐下,是几个开服装店的老板。“我们门口垃圾好几天都没人来倒  相似文献   
6.
日本影片《入殓师》从一个特殊职业的人物视角出发,细腻巧妙地讲述了一个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内容与生命体验的感人故事。灵活而富有张力的叙事为凸显影片主题──人性尊严奠定了基础,流畅的情感脉络梳理使整部影片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7.
影片《入殓师》选取了一个敏感的题材来讲故事,“死者”被入殓师精心打理,进入下一个旅程。死亡在此被诗意化了,人物心理流程的变化,情感符号的运用,叙事节奏的操控都使这部影片丰盈,富有内蕴。  相似文献   
8.
刘雪君 《大观周刊》2011,(13):51-51
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头衔,让日本电影《入殓师》成为众多人关注的焦点,在欧美票房市场表现出色,但在中国市场似乎并没有那么声名赫赫。究其原因,中日在丧葬文化上始终存在差异,对于死亡、殡葬、入殓等敏感内容,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忌讳的。在东方文化中,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在对《入殓师》这一影片仔细探究之后,让笔者本人对日本的丧葬文化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厚葬是中国的一各特殊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从奴隶社会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古代中国人相信,人死变为鬼,鬼和人是相交通的,人所享用的物品,鬼可一一接受,从而形成了殓装殓物越多越好的陋习,甚至出现了送死妨碍了养生的现象,丧事节俭,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善事。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仪式中的行为,还是叙事中的母题元素,无一不是因地理.经济、政治以及宗教信仰等原因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礼仪与母题不断修正或更换现有行为或元素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通过对近年实地观察到的仪式与叙事活动的分析,简论传统传承中的有效性与生命力这一对概念,对传统能经历各种社会冲击而延续发展或被摈弃提出有益思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