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外交官群体,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可惜学界较少关注。令人欣慰的是,林家有教授主编的“近现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迁”学术研究丛书之一种——中山大学历史系梁碧莹教授的新著《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7月出版,填补了这一重要空白。  相似文献   
2.
刘芳 《历史档案》2021,(1):91-103
1900年,清廷在围攻外国驻华使馆的同时,同公使们维持了长达一个月的交涉往来,这是由外围战局决定的,也体现了清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消长.主和派渴望由公使转圜和局,荣禄及总理衙门同外国公使商议休战、护送出京、电报平安等问题,却无奈主战派不放弃围攻,形成了奇特的既进攻又和谈的局面.综合"战"与"和"在具体情境下的错综...  相似文献   
3.
尚磊 《档案天地》2007,(2):20-20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滋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1875年8月.清政府无奈之下任命原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郭嵩焘为“谢罪”使臣。后来。清政府又命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这样,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林霏开 《上海集邮》2014,(12):20-22
伪满公使与“生命签证” 德国人保存了一些特有意思的东西。最近,网上出现一张明信片(图1),上有伪满驻德国公使吕宜文的题诗:“石甬先生笔力强,江山随手写丹黄。存心应与乾坤俱,欲教人间春色长。”1944年1月12日,吕宜文以中文和德文签名,还在题诗上方,画了一个瘦削的人头,  相似文献   
5.
《世界文化》2011,(10):I0001-I0003
值此第十届世界日语教育研究大会在天津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之际,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各国专家学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自庚子事变后,力图振作,开始大规模派遣学生赴日学习,在日本遂形成了一个文化层次高、思想先进的留日学生群体.朝廷在东京设有驻日公使分管留学生事宜.蔡钧是浙江仁和人,1897年7月任上海道台,因在处理租界扩张问题等涉外事件中态度强硬,从而于1899年被清廷撤职,1901至1905年任驻日公使.  相似文献   
7.
遴选机制是晚清驻外公使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一机制的考察,认为作为公使选拔方式的荐举制蕴含了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而以“体用悉备”作为公使选拔的必要条件则满足了中国社会对外交“通才”的需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初期非计划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18世纪末起,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扩展本国的商业利益,不断向中国提出公使驻京的要求。在和平交涉失败后,继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中以军事侵略恫吓和利诱的"双重策略"迫使清廷屈服。公使驻京要求不是清廷自愿接受的,是双方在战争中经过多轮"博弈"之后才实现的。清廷在对待此要求时,思想上墨守陈规,不能正确取舍传统思想文化,以致不断误国;战争中清廷国力积弱,落后挨打,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可谓弱国无外交,值得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了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字体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了公使库刻书的经济效益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继而出使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德使馆。在德期间,刘锡鸿虽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时代及他个人的局限,他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出国后,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对西方的认识 ,也变得较为具体,但仍没有跳出保守思想的藩蓠。最后,由于他与郭嵩焘矛盾的激化,加上李鸿章的极力反对,刘锡鸿被撤回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