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圣叹继承发展了传统诗论中的“缘情说”,以“诚然”“同然”叠合统一的“共感”作为中介和指归。在更纯粹的美感和心理学层面上,对诗歌创作和接收的过程、规律以及一些重要现象如“灵感”、“移情”等,进行了微观的分析研究,并相应地在批评实践中建立了读者、作品、诗人三者跳脱时空距离的动态逆演链条,从而扬弃了偏重于把诗歌当作孤立、封闭的意象世界而进行整体感知和静态审美的传统方式,而且为“诗缘情”提供了更有科学意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 《教育》2015,(8):74
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肺腑,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在文字里隐藏着他的灵魂,使旁人读了能够与作者共感共鸣。我们现在读文言,是因为时间远隔,古今语法不同,词汇差别很大,你能否从文字中体会古人的感情呢,这需要训练,需要用心,慢慢地去揣摩古人的心怀,然后才发现其中的奥蕴,这就是一般人觉得文言文了解的程度,比白话文实在是难的地方。文言文,大学生与中学生都不大喜欢读的,大半因为文言文中的词汇不容易了解,譬如文言文中的"吾谁欺"在白话文中是"我欺负哪一个"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野草》的互文性文本可划分成五种不同类型。互文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其具体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可交替使用。互文源自两个相似灵魂的必然靠近,鲁迅与尼采的生命共感召唤出作品中一系列相近的意象。从互文手法在鲁迅作品中的演变可以窥见鲁迅心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美与同情     
丰子恺 《教师博览》2014,(11):51-52
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  相似文献   
5.
王星 《林区教学》2013,(2):67-68
视点是人类的一个普遍认知的现象,是影响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视点理论是表现在词、句子、语篇等不同的语言单位上的发话者对于客观事象的把握方式,它包含把握和捕捉信息时不可或缺的发话者的立场、心态、思维模式等。日语敬语是日语学习中难点之一,通过日语视点理论的视点制约原则来分析敬语中不同人的共感度大小,更好地理解日本人思维,正确地使用日语敬语。  相似文献   
6.
彭佳  彭淑茵 《东南传播》2024,(2):140-144
作为一种模仿真实物性的纯符号,具有物符双重性的虚拟物构成元宇宙景象,其物性建造来自人类感官渠道的集成投射,从而在人类脑海中再现“物感”。虚拟物不仅在元宇宙通行,通过物物交互形成的物体间性不断增生虚拟物的符号意义,还能塑造主体间性,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产生相应价值,实现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互作用的效果。元宇宙给受众带来一种沉浸式的美学体验,这是经由技术媒介将数字身体的虚拟意识投射到真实身体,并与真实身体曾经的经验和感知置换而构成的跨媒介、跨场景、跨身体的共感真实。  相似文献   
7.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活动现象领域内进行的”。这就是说,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心理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与基础,了解心理教育中“共感理解”的含义、优势及其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与具体方法、原则并在德育中具体应用,可帮助德育工作者摆脱旧有的强制说教的束缚,使德育工作者与学生达到一种内心真正的理解,让德育促使学生身心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文化影响着语言,而语言则是反映文化的重要工具。日本语言中的很多语法表达方式都蕴含了万物有灵论的因素,本文以万物有灵论的自发性和共感两方面来剖析对日语语法的影响,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日语语言。  相似文献   
9.
《诗经》时代,自然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谢灵运山水诗中的自然是外在形状的忠实摹拟,在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中,自然与人则进入了生命共存意识。  相似文献   
10.
读编往来     
《中学生读写》2008,(4):126-127
<正>自从我们的"中国青春文学作家实力排行榜"活动启动以后(Joy:怎么感觉名字有些长……≥ω≤),就收到了读者们的许多提问,在这里真的要感谢我们可爱可敬可亲的读者朋友们对于我们杂志的关注,所以工作人员在这里……立正……向我们伟大崇高的读者上帝们致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