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什么是穆斯堡尔效应穆斯堡尔效应是由前西德科学家R·L·穆斯堡尔在1958年发现的,由于观察到的共振线宽非常窄,故此现象几乎立即引起物理学界的重视,三年之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仅仅32岁,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穆斯堡尔效应。对穆斯堡尔效应的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借助激光技术获得了中性气体分子的极低温度(如10-10K)状态,这种获得低温的方法就叫作激光冷却。激光冷却中性原子的方法是汉斯和肖洛于1975年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们便实现了中性原子的有效减速冷却。激光冷却的基本思想是:运动着的原子在共振吸收迎面射来的光子后,只要激光的频率与原子的固有频率一致,原子就会吸收迎面而来的光子而减小动量;与此同时,就会引起原子的跃迁(原子又会因跃迁而发射同样的光子,不过它发射的光子是朝着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激光雷达在遥感方面的发展,分别介绍各种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今后激光雷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穆斯堡尔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说明了穆斯堡尔谱的产生及其特点,指出其应用领域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EDSS在0—10GHz频率范围内观察到水解DNA的微波共振吸收,这一尚有争议的结果引起许多学者浓厚的兴趣,并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从理论上详细地研究了水解DNA的微波共振吸收问题。然后考虑DNA和抗衡离子的长程库仑作用及界面影响,计入水合层的阻尼作用及有关的耦合,自然地计算了DNA、水合层以及它们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更符合实际的模型,得到DNA和第一水合层系统的二阶非线性微分方程。在实际出现的小振幅振动下,方程中的非线性项为小项,用摄动法求解微分方程,计算出各级近似下解的具体形式。当外加电磁场在系统上后,得到了一系列的共振频率,许多与Van Zandt等人用局部有效场近似方法的结果一致,同时尚预言了一些新的共振频率。我们的模型与EDSS所讨论的对象相同,但计算结果没有他们所观察到的共振频率,故我们的工作似乎不支持Edwards等人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上详细地研究了水解DNA微波共振吸收问题。在考虑DNA双螺旋表面电荷不连续分布对共振吸收的影响后,提出了一个更符合实际的模型,得到一组非线性微分方程。在实际出现的小振幅振动下,用摄动法求解了微分方程,再加上外场后得到了一系列的共振频率,许多与Van Zandt用局部有效场方法的结果一致,同时尚预言了一些新的共振频率。  相似文献   
7.
用共振及共振吸收知识,对钠的吸收光谱产生的内部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引言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其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重大发现。已完成的出色的实验工作不仅开拓了物理学中的新领域或赋予本领域以新的深刻见解,而且在理论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穆斯堡尔效应则是兼有这两种意义的重大发现。1957年鲁道尔夫·穆斯堡尔(Rudolf M(?)ssbauer)的工作已被公认为20世纪物理学实验的里程碑之一。在其刚发现两三年内,穆斯堡尔效应的研究就达到了高潮。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研究竟经久不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短超强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超热电子的角分布和能谱,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超热电子沿着靶法线方向附近发射;激光入射角为20°时等离子体对激光的吸收达到最强;由超热电子能谱拟合的有效温度与共振吸收超热电子的温度定标律一致.这说明在预等离子体密度标长较大的情况下对电子加速起主要作用的物理机制是共振吸收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