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立海 《辅导员》2015,(2):35-36
同学们要想在考试中写出满分作文,选材至关重要。正如南北朝时褚澄在《褚氏遗书》中所说的那样:"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实际上,这就可以看作同学们的日常写作,特别是考场作文选材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选材如同一日三餐一样,如果每天、每人都选择一样的饭菜,人们的胃几就会大减,没有食欲,反之,如果每天的食谱花样翻新,就能够让人垂涎三尺,大饱口福。同样,写作也是如此。试想,阅卷人每天阅卷几百份,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如  相似文献   
2.
所谓"鸣点",即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实际提出的能激发学生探究、交流欲望的核心问题。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让学生在相互争鸣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最终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2014年10月17日,笔者有幸在南京市上新河中学观摩了江苏省第三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三位特级教师的精品课,歆然于怀,不吐不快。遂以他们的课堂实录片段为例,就语文教学中的"鸣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图画的阅读是最适合蒙学时期儿童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当今绘本的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珍视每篇课文中编者量身定做的插图并合理加以运用,既是对编者的尊重,也是给学生创设与课文贴切情境的媒介,它在带给学生视觉享受、心灵愉悦的同时,还能助儿童想象,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感悟能力,享受语文阅读的美妙体验。一、在插图欣赏中感悟文字之美文本中的插图,本意是用来装饰、美化,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的。但运用于课文里的插图,功能显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促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那么,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情境包含哪些要素,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必须具备的能力因素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情境氛围,其间有师生之间、生生之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本质在于语言的运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明确提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等一系列建议,也就是突出语文教学"习言"的重要地位。事实上,我们早就把写作能力看作了检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并在语文课堂上借助编者精心遴选的课文材料,指导学生学习常见的表达方法,抒写心中的真情实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张连河 《阅读》2014,(Z7):48-48
<正>在小学阶段,必要的语文知识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像语法、修辞等较为枯燥的知识该如何去教,如何取得实效,是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直接拿一勺盐给学生吃,他们断然会拒绝;倘若把这一勺盐放进汤里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学实验原则,是"以学定教"。其教学思想是以"知"为依托,以"行"为旨归;教学方法是以"知"为工具,以"行"为导向;教学内容是以"知"为引导,以"行"为目标;教学情感以"知"为载体,以"行"为外显。  相似文献   
8.
本设计充分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特征:以“设计”为主要手段,以项目学习为载体,驱动学生深入文本,活学活用,既打破了小说教学常用的套路,也突破了学生阅读小说的惯常方法与思维局限,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平淡”走向“兴味盎然”。“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意义重大,但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制约,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朱老师大学学的是物理,参加工作后教的却是语文。二十多年里,朱老师真正教出了味道,文史掌故了然于胸,诗词歌赋才情横溢,课堂上洋洋洒洒,闲暇时读读写写。过日子虽说平淡了点,可朱老师自得其乐,颇有"夫子"之风。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词:投缘。在这里,"投缘"说的是人与事、事与人相缘相合。人事投缘,方能得其趣、成其事。投缘,在于对事业的执著。与所做的事是否投缘,对于某人把一件事能否做好、能否坚持做下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执教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整理如下,以期抛砖引玉。一、激发质疑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探究问题,通过教师对学生所质疑问题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问题,并期待着下一次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