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近几年甘肃的"凉州小说"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而在叙事中大量地运用俗语去记述百姓的原生态生活,则成为这种地域特征的具体指标.这些至今仍活跃在百姓口头上的语言以一种非常民间化的方式体现着作家们的文化选择.我们可以发现,作家们用自己的精英意识发掘出了这些俗语中的人文精神,即,一、理性的民族意识;二、健康的人性视角;三、和谐的社会理想.这样的写作方式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当代凉州本土作家鲜明的寻根意识.同时,它也昭示出了凉州小说的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在以弘扬贤达孝义、劝贤劝孝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贤孝剧中,元剧作家对“孝”、~睇”这两种传统伦理美德和伦理规范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孝”、“悌”强调的不仅是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同时还包含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的履行与否,这与上辈对下辈的态度、行为、品德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并强调了“孝”、“悌”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对于家庭的稳定乃至一国稳定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晋末年(303-317)以后,地处西陲的凉州地区因其暂安的社会环境,成为晋末文化存续之地.而凉州文学发展之主体,并非中原移民,而是本土乡里著姓.凉州本土势力之间互相依赖,其乡里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保证了凉州地区实现文化发展之自足.晋末凉州乡里著姓参与扶持了晋愍帝政权,这一政治活动,给凉州人造成了深刻影响,是其长期坚持西晋遗民立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受此影响,凉州地区的文学颇具遗民特质,保留了西晋时期的一些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唐代时期,地处西北的凉州地区是仅次于长安的西北最大城市,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一地区不仅有着特殊的经济与军事地位,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魏睿骜 《家教指南》2023,(1):121-130
张淮深于咸通十二年(871)发动了针对嗢末的战争,并再次成功收复了凉州。“五稔三迁”是指张淮深咸通七年至十二年(866—871),由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升任沙州刺史充归义军兵马留后,继而进称户部尚书的过程。唐王朝于咸通十二年停置凉州节度,新设河西都防御,阴季丰是张淮深再收凉州后的首任河西都防御使。乾符三年前,唐王朝将河西都防御的辖区由六州调整为凉、甘、肃三州。继阴季丰之后任河西都防御使的还有郑尚书、翁郜、郑从嗣和冯继文等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唐大中五年归义军的设置,沙州成为河西的政治中心。由于受到凉州吐蕃的隔阻,归义军与唐朝的联系一度只能通过绕道天德军来完成。而在咸通四年之后,河西出现了归义军与凉州节度两个藩镇并存的局面。在设置之初,凉州节度对归义军采取了敌视态度。从乾符年间开始,双方的关系得以改善。直至五代时期,凉州仍希望从归义军获取军事及物资援助。由于归义军已不具备控制凉州的能力,所以,五代时期凉州对于归义军的意义更多的只是停留在保障道路交通层面。  相似文献   
8.
冯晶  陈丽娟 《东南传播》2011,(6):124-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流动的文化,是一种文化传播.而传播总是与传播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本地域的文化特色.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受保护的,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为传播环境的变迁.本文通过分析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地区"贤孝"的传播环境的变迁,探讨传播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  相似文献   
9.
虞羲在《咏霍将军北伐》中有“羽书时断绝”名诗句:杜甫在《秋兴》中也有“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军马羽书驰”历史名句:载良之《凉州行》中更写得有声有色:“凉州城头闻打鼓,凉州城北尽胡虏”。  相似文献   
10.
西宁贤孝是具有浓厚传统特色而又濒临灭绝的青海地方曲艺种类.具有传承传统伦理观念、保存民间记忆、探讨说唱技艺等文化价值,在研究民间艺人的生存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西宁贤孝的存活困境,从保护主体、财政投入、人才队伍、传承人保护等几方面提出了保护措施,以期对西宁贤孝的保护产生些许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