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地方名人手稿,尤以刘咸炘手稿居多,共计77种5531页,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刘咸炘手稿收藏单位。本文以对刘咸炘手稿的典藏、整理和保护利用为例,探讨了图书馆处理手稿这一珍贵特色资源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为图书馆珍稀文献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做一些实务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补之属性,其特色在于:传统学术的根底厚实,特别是深通经史之学,而又堂庑宽广、心态开放、兼容并包、不囿成法,在表达上颇具诗性特质,做到哲诗互济,在人格上追求完美,仁智双彰。百多年来,学界多以欧洲文明作为唯一判准评论中华文明,有很多不相应的方面,亟需重识重估。中华文明源头孕育之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诸多属性仍未被我们所认识。萧先生的近代蜀学研究,启发我们发掘中华文明及其进程的独特性,不可本末倒置,丢掉中华文明之根。  相似文献   
3.
试探刘咸炘的历史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四川著名历史学家刘咸炘一生从事教学活动,先后在尚友书塾、敬业学院、国立成都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做过塾师和教授,撰写了大量有关历史教育方面的论著。在教学上,他提出"观事理必于史"的观点,阐释了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在历史教学方法论上,他特别强调学生应作读书札记,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他认为大学历史教育的重点是通晓古今风化大势,这一观点蕴含着近代历史教育的积极因素。刘咸炘以读书人自居,以育人为职志,在历史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丰富,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汉》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较强的史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6.
著述等身的藏书家——刘咸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蜀中学者、藏书家刘咸炘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藏书特色、著述及刻书等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7.
刘咸炘生活于中国史学新旧转型的时代,他领悟中国传统史学家的思维习惯,运用传统史学理论范畴,体察时代的脉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刘咸炘研究"前四史"与浙东史学,意在为传统史学表微,张扬中国史学的内在精神与活力。在西史东渐的大潮中,刘咸炘也关注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但对鲁滨逊等西方史学家的所谓"新史学"不以为然。在中国史学走向世界,构建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之际,对刘咸炘的中国本位史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8.
学术论著被引用情况,关乎一位学者的思想有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再生产和学术的再出发中。民国时期,张舜徽征引了刘咸炘的《太史公书知意》和《〈史通〉驳议》,称赞刘咸炘为"知幾诤友",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史学知识与思想延伸的链条。叶瑛《文史通义校注》引述刘咸炘的论述多达五十余处,彰显了"推十学"的魅力。柳诒徵《国史要义》援引刘咸炘的《治史绪论》,营造出一种同声相应的学术氛围。民国时期史家对《推十书》的引用体现出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学术上的认同,这种认同的纽带是基于对传统史学的温情、敬意与传承。  相似文献   
9.
杨超 《德州学院学报》2015,31(1):63-64,68
刘咸炘所著的《君子录》,撰录六君子言行,对其生平事迹加以评论,他不墨守成规,从微观史学的角度进行撰写,批驳了对六君子固有的评价。也借六君子之事,表明他淡泊自甘,绝意仕进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刘咸炘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的巨著《推十书》中有大量韩愈研究资料尚未开发。刘咸炘认为,韩愈儒学的特点是"轻细目而重大义,贱杂家而标儒宗",一方面充分肯定韩愈是六朝到宋代学术传承的关键人物(这一观点早于陈寅恪30年),一方面认为韩愈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中有不少不符合儒学标准之处。从文体学角度看,刘咸炘一方面认为韩愈文章"变单行,以前所无",一方面认为韩愈文章不符合文体的规定性。刘咸炘继承了章学诚的研究方法而有所发展,努力"定韩子之真",既不过誉,又不过毁。其韩愈研究在多个方面启发了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