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个月前我在伤感的离别情中与母校和同学告别,两个月后我踏入苏大的校门,开始硕士研究生生活,暑期这段所谓"前有希望后无追兵"的短暂时间里,点点滴滴的经历给我留下了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当老师,事与愿违本科是在杭州的一所国字号工科院校度过的,这里浓厚的商业氛围和较大的生活压力让我得到了很多锤炼。促销、家教、项目承接等各类勤  相似文献   
2.
自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之言出,抒写离愁别绪便成为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绿,杨柳青青,把酒相送,骊歌声声,这情景牵动了多少人的殷殷情思.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意气豪迈,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无不蕴含深衷密意,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相似文献   
3.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我国唐代白居易所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的前半首。其后半首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不一定尽为人知了。此诗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而又以草喻情,贴切自然地表达了朋友之间永恒的情谊。诗句也道出了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即使有着旺盛活力的野草也得“一岁一枯荣”。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王维诗画皆称一绝,其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他厌倦官场生活,试图从佛教的禅理中求得精神解脱,在山林胜景中寻求清静闲适生活的避世思想。以实行人格化教育的教育家李叔同,其绘画、书法、音乐、表演、诗词样样都高明。他的画、音乐刷新国人视听。他是中国裸体画的第一人,也是最早介绍西洋音乐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但是,为了苦难中的芸芸众生,李叔同皈依佛门,成为千古佛学的又—传人——弘一法师。  相似文献   
5.
姚金要 《现代语文》2006,(5):99-100
江淹《别赋》中写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干百年来,亲人在歧路之情,挚友临离别之感,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并且这种离别又是人生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歌之不绝。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草"与离情别恨结了缘,就如同"柳"留人,"雁"捎书一样,"草"也演变成了一个思乡惜别的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别情、性情、境界、结构四方面探讨了胡适《追悼志摩》一文的抒情艺术。  相似文献   
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腊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相似文献   
10.
“黯然消魂,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自古就是伤感凄凉的代名词,无数人墨客或哀怨或缠绵或悲凉的笔触,写就了一首首别情的悲歌:“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在一切别离的悲歌中,柳永的《雨霖铃》“余恨无穷,余味不尽”,总能给我们一份别样的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