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舒兰的诗集《海外吟及其他》表达了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和现代游子的情绪;郑树良的小说《青云传奇》和《石叻风云》再现了南洋华族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国家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并取得了显成效。随之而产生的是国家主体民族——华族的民族意识淡薄,母语教育水平下降。政府曾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补救,如坚持了已20年的讲华语运动等,但华教育仍面临种种难题。  相似文献   
3.
林岸松的诗作《雨林的盛宴》(第一辑)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雨林的神秘面纱,具有鲜活的雨林自然情趣。诗人借助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感觉,进行自我心灵的阐释,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与交融中,有着积极探索的情愫。“雨林”作为诗人精神家园的指向,构建着华族文化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4.
《支那崽》这部小说主要以7岁小孩丁凯作为主要的叙述者与中心人物,在展示小丁凯由边缘至中心的过程中牵引出小说所涉及的其他一些美国的少数族裔的生存状态尤其展现了在以白人作为主导的美国主流文化下支那崽及其家人朋友为代表的华人在相同生存境况下的不同抉择.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新加坡双语教育体系下,华文科承担着传扬华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文化任务,有重要的文化性课程目标.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新一代华族初中生的中华文史知识的一般水平,有助于确定当前的华文课程在弘扬华族文化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调查反映了现有的华文课程,在传承约素尔所述的低层次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向学生传扬高层次文化上,则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音乐艺术,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的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在海外传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式的发展, 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近年来, 海外华族合唱团体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艺术在海外华族传播中的新宠. 拟从中国合唱艺术在海外华族中的传播途径、 传播动力、 传播价值、 传播建言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作代价去实现“文化全球化”。以吴新钿的微型小说创作而论 ,他并没有全盘“菲化”而只是部分“菲化”。他在注意吸取西方文化和融会菲律宾本土文化的同时 ,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华族文化的独立性。也就是说 ,他的“菲化”并不是以消解华族文化为代价  相似文献   
8.
试析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基本状况,介绍新加坡政府的华文教育政策和目标,分析新加坡华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作者指出,教育的文化传播具有深层面的特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学术思想理论等深层次的文化,只能通过系统的教育进行传播,从文化继承的角度看,要根本改变新加坡华族民族意识淡薄,母语水平下降的局面,只能通过进行系统的母语教育才能解决。然而,新加坡华族母语教育的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华裔中学生族群文化认同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按比例选取菲律宾大岷区、吕宋区、未狮耶区、棉兰佬区22所华校的2050名华族中学生为被试,从政治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状况、华族习俗认同、宗教信仰认同、语言认同五个方面调查当代菲律宾华族中学生的认同现状.结果发现:当代菲律宾华族中学生已经高度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菲华"中学生的 "母语基因"呈弱化之态势;华语教学绩效不彰,师资、教材、教法等瓶颈问题依然凸显.据此,本文进一步指出新时期菲律宾华语教学应充分挖掘"母语基因"之优势,改善华语教学环境,努力激发菲律宾华族中学生华语学习的融合型动机.  相似文献   
10.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的身体内外生活的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有百万亿之多,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的基因数目100倍,统称为人体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特别是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称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结构的失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对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华民族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更是地球上人口最为众多、分布也最为广泛的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海内外华族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成为民众健康的最大威胁。"国际华族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希望通过对海内外华人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变化与健康关系的系统研究,深入理解在遗传背景相对稳定、而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快速变化时,菌群结构的改变在疾病谱的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助于深入揭示慢性病的发病新机制;同时,借助中医药和中国传统养生经验,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的医药、食品和保健品,并通过海外华人群体的使用,逐步在各国推广,有可能是中国传统医药产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难得机会,更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