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教育   8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极其重视科举,士子读书的目的是求仕进。由举人、进士入仕被称为“正途”,将来有可能出将入相,据统计,清代的740多位尚书中,进士出身的多达339位;980位地方巡抚中,进士出身的就有390位,至于举人、进士出身的中下级官吏就更多了。故《清史稿》称,“(官吏)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相比”,因此,清代科举出身者,在社会中地位很高。清代的笔记小说,有不少内容涉及到科举,并从多角度记载、反映了科举这一社会盛事,其中用道教来解释科举现象的材料很富有文化韵味。  明清道教承袭了唐宋以来将进士神秘化的说法,认为…  相似文献   
2.
笑纹 《全国新书目》2008,(15):20-20
易中天、王立群讲史,于丹、姚淦铭读经,在国内文史类图书市场上,"百家讲坛体"一时间大行其道,于是乎,上世纪80年代春潮涌动的"国学热"终于从所谓的"精英阶层"辐射到"普罗大众"。但是,有关国学的写作,是否还应有另一种可能?既不像于丹那样浅尝辄止地读"经",也不学易中天那样天马行空地讲"史",而是融  相似文献   
3.
清代蒙古族杰出诗人梦麟,诗歌才学早显,与以"吴中七子"为代表的江南士子交游甚密,在仕途、才学、学业上对他们拔擢、延誉和引领。因其蒙古八旗贵族身份,与"吴中七子"等后进辈们的交游则具有跨阶层和跨族际的文学、文化交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邢卫 《华夏文化》2010,(1):26-28
<正>中国自古就有士,至迟在殷商西周时代,士人之名已见于文献,士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士的身份是贵族。从内涵上考察,中国古代的士子属于士大夫,主要包涵以下两个内容:第一,指居官和有职位的人。《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第二,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  相似文献   
5.
唐代社会开放,士人和妓女交往频繁,这在唐人的士妓诗中有集中反映。然而,士人和妓女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阶层,所以在相互的交往中,也就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士人和妓女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士人在对待妓女的感情上会作出违心的举动,加上封建社会的传统影响,唐代妓女也就很难摆脱悲惨的社会命运。  相似文献   
6.
苗娅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108-109
韦痴珠和零余人是不同时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着相似的性格,多愁善感,自卑而又狷狂。他们有相似的历史体验,他们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精神陷入了极度苦闷,因而遁入青楼去寻求暂时的精神解脱。虽有暂时的忘却,但始终逃脱不了他们应有的宿命。新时期的零余人身上的挣脱封建传统的痕迹是对韦痴珠等末落文人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一字千金     
《大秦帝国》全书共6部11卷,500余万字。每部集中描绘了该时代的人物群与重大历史事件,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共同展现了秦国崛起、兴盛、建立统一帝国又倏忽崩溃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十五贯》是依据小说《错斩崔宁》改编而来的一部传奇名作。从小说到传奇主要人物身世和经历的改变,可以透视不同作家对商贾阶层或同情或鄙视的不同看法,以及传奇与话本的不同价值,即它记录了一代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辛亥鼎革,清季士子大部分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民国,即使自况为"遗老"、"遗民"者,其身份界定亦大有讨论余地,其中曲折甚有探讨之处。以云南绅耆在鼎革之际的政治选择的过程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清朝与民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延续性,民国建立的特殊方式,为清季士子接受和进入民国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宋少帝时,南徐有一士子从华山往云阳,见客舍中有一女子,年可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成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往至华山云阳,寻见女子,具说之,女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藏于席下,卧之当愈。数日,果差。忽举席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