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阳明执政南赣,南赣地区正处于动荡之秋,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为了平定贼乱,建立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王阳明在赣闽粤边区实施了"息盗""导德""训学"等一系列安民措施。这些措施与其"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良知自在内心"是实施南赣安民措施的前提,"致良知"成为南赣安民措施最重要的教育内容,"省察克治"成为南赣安民措施中最重要的劝善方法。  相似文献   
2.
阳明南赣乡治实是一场顽民归化运动,其综合运用儒家征伐、政刑、礼乐三大治道,卓见成效。然检讨此次运动,则阳明全无政权、政道之自觉,惟有治权、治道之安排。在其主要着力的治道层面,于征伐一途,则在战区伪诈杀降、屠戮过多,在后方行十家牌法、保长法又混战时法与和平法,使之久成恶法;于政刑一途,则强推官办之"南赣乡约",空前挤压乡村自治空间;于礼乐一途,兴社学实为明伦之正道,然依赖个人官威,不能解决人亡政息之虞。其在政权上则自甘为皇权的执行者。在政道上只知官府一途。在治权上又仅止于精英政治,全无民众的自治。  相似文献   
3.
明朝中期,南赣社会动荡加剧。为保持地方稳定,王阳明对基层乡村管理进行了系列实践,如通过"十家牌法"完善乡里社会管理体制,订立《南赣乡约》规范社会秩序,实施惠民政策践履民本善治,这些措施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王阳明乡村管理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基层政府要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监督管理机制,并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提高乡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在南赣巡抚任上,为了剿匪平贼,他在军事征伐的同时,对所辖地区的少年儿童、"盗贼"及平民百姓等各种人群展开登坛讲学、设立社学、颁行乡约和十家牌法等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教化民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一些县域的社学得以恢复和重建,以十家牌法为核心的保甲制度得以推行,乡约制度也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推广;后来这些教育实践活动被继承和传播开来,对后世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正德十一年 (15 16 )至正德十六年 (15 2 1) ,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 ,征讨这一带的农民起义。在此期间 ,他整顿吏治 ,建立秩序 ,轻徭簿赋 ,带种赈助 ,励行节俭 ,兴办教育 ,使南赣风气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6.
明正德十二年(1517),王阳明奉命任南赣巡抚,平定南赣动乱。以黄乡叶芳为例,通过对王阳明与叶芳互动博弈过程的分析,指出二者的彼此合作,是基于双方立场,顺应南赣区域局势与实力对比的变化逐步形成的。双方的合作,对南赣社会秩序的重建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明中叶以来,在王朝强化多省交界区域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地方官府与地方势力的相互博弈与各自努力。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历史上公认的达至"三不朽"境界的典范。但其"立言",尤其是文学方面的造诣和成就往往被"立德""立功"的光环所遮蔽。阳明在明代文坛上也是卓然一代大家,其以诗歌为代表的诗文创作自有着风标独举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气韵。结合阳明生平经历、宦途,对阳明文学方面的创作、作品、成就乃至诸多文学活动进行关注和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他在南赣期间所写的诗歌、散文颇富性灵意趣,这些诗文正是后人探寻、追悟、阐释阳明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更可见阳明对于南赣地区文学与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受命南赣巡抚,次年正月到任。在南赣巡抚任上,先后平定南赣动乱和宁藩之乱,在赣州提出致良知说。王阳明在南赣的活动时间主要分两段:一是自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的南赣巡抚任上,二是嘉靖六年赴任广西途径南赣及次年归途再经南赣并在南安府青龙铺去世。  相似文献   
9.
阳明南赣乡治实是一场顽民归化运动,其综合运用儒家征伐、政刑、礼乐三大治道,卓见成效.然检讨此次运动,则阳明全无政权、政道乏自觉,惟有治权、治道之安排.在其主要着力的治道层面,于征伐一途,则在战区伪诈杀降、屠戮过多,在后方行十家牌法、保长法又混战时法与和平法,使之久成恶法;于政刑一途,则强推官办之“南赣乡约”,空前挤压乡村自治空间;于礼乐一途,兴社学实为明伦之正道,然依赖个人官威,不能解决人亡政息之虞.其在政权上则自甘为皇权的执行者.在政道上只知官府一途.在治权上又仅止于精英政治,全无民众的自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