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获得泉州市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到参加省教师技能大赛,短短一个月,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这期间,有理论缺失的迷惘,有埋头苦读的艰辛,有半夜梦醒捧书夜读的痴迷,有读遍书简顿悟的快乐。这期间,一直在参悟语文教学的"道",一直在探求语文教学的"法则"与规律。现我就参加比赛感触最深的几点写出来,与各位分享。一、提高理论素养初中一线老师具有较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但是缺乏理论知识,在比赛中最明显的是观课品课能力不足。为了提高理  相似文献   
2.
陈红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3):59-61,89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在回顾人生失意时的一次心灵之旅。由于正青春时双腿瘫痪,史铁生对时间与空间的感受与体验细腻又独特,他在潜意识中拒绝了物理时间和空间,其时间与空间停留在最初与地坛相遇时的时空中,是永恒的时空观念。在自我的心理时间与特殊的空间体验中,作者实现了心灵的成长与对死亡、人生的参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绘画生成了各类画家和各种绘画样式,产生了不可胜数的神品和妙论,凡此种种共同维系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并有别于其他绘画,为后人提供了直白和详实的参照,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爱建 《健身科学》2013,(2):19-19
邓友梅是我国文坛著名的京派作家,他所写的小说《那五》和《烟壶》等作品,被喻为京味小说的代表作。不仅如此,年逾古稀的邓友梅仍然创作精力旺盛,人称"常青树",而这无疑得益于他健康的体魄,更与其独到的心灵修炼方法是分不开的。邓友梅认为"养生不如养性",也就是说,性情上的参悟和进益,要比强健身体来得更加重要。他的自我精神疗法是垂钓。当然,"钓翁之意不在鱼",他并不介意能不能钓到鱼,  相似文献   
5.
书讯     
正《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本书共分六辑:教育的味道、在异域中思考、教师的宇宙、研究性变革实践、参悟改革、自我重生的历程。有的偏于"抽象的抒情",有的指向"实践问题的解决",通过不同文体和风格的文本,展现出不同的教育视角和声音。作  相似文献   
6.
双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运动,从它的整个历史演变来看,它首先被当做怡情娱乐的工具;其次,人们借用这种游戏来规劝他人;再次,知识分子往往通过参悟,揭示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时,人们对它过于迷恋,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7.
议论文既是思维的训练场,也是思想的试金石,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推理方法,学生的论述显得条理不清、逻辑混乱。议论文常见的推理方法有因果推理、假设推理、条件推理和类比推理等。因果推理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互逆的形态——即由因及果、由果溯因。运用时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假设推理有已然假设和未然假设之分,运用时根据需要选择,不可机械套用。抽象的道理还需要摆出不同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由此及彼进行类比,做到深入浅出。良好的推理能辅助搭建起思维的框架,进而引燃学生思想的火苗。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诗人灵魂的活的体现,诗歌教学方法应当生动活泼、富于美感,应以诗化形式传达诗意之美。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诗歌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赏花养心     
文伯 《健身科学》2011,(5):18-19
花,也许是遗物主送给人类最好的礼物,有了它,人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抚慰和理解。千百年来,美丽的花儿,以别样的美在自然与人之间架设着桥梁,于是人们对花有了无数的咏叹。"雨丝愁见红心结,风片喜闻紫蕊香","瑶台月下天双艳,春色人间第一香","花中君子三湘客,王者之香九畹心","九秋未晚疏篱紫,三径不荒冷月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经典的名句,让花的美有了超越,让人的心有所寄托,让花与人有了对话,让人类与自然有了更高层次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10.
从明心见性的参悟看佛禅思维方式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的参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涉及心理体验、终极去向的问题。在美学感悟中,审美感兴过程也同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验过程。本文将从无功利性、直觉性、超越性等方面,分析佛禅以明心见性为旨归的参悟方式,见出其强调对个体的直觉体验,凸显个体生命的感悟和超越的特征。禅宗的参悟仍然以其独特的体验方式融入审美感悟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美学感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