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矛盾,引发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了"双面人"性格。"双面人"是学生性格与行为表现的一种"病态"现象。解救"双面人",消解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矛盾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了解"双面人"的性格特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成为解救他们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双重身份的认同感和可能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是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身份的探究,对其双重身份认同及危机进行分析,提出了"双面人"和"边缘人"现象,并对危机的解决进行探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喜福会》是以描写边缘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名篇佳作。谭恩美对书中八位美籍华裔母女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揭示了她们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本论文尝试分析谭恩美在写作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从而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实际被搁置在美国的社会、种族、文化的边缘境地,在身份求索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面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社会环境异化、社会"失语"状态、学生心理环境断层和自我印象管理迷失,都使学生在作出价值判断时呈现一定程度的失准和模糊状态,其行为方式、性格特点等呈现出"双面人"特征。这对于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念的引导极为不利。正视并采取相应的价值观疏导措施,让学生重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双面人     
《大学生》2013,(1):138-138
似乎像每个大学宿舍一定会有一个吃货,每个办公室总会有那么一位双面伊人,他们忽而化身街头悍妇,忽而摇身一变圣母玛利亚,而每次变脸背后都只有一个原则——利益大小决定精神分裂程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家庭教育、父亲形象、双面人格三个方面,解读《风中黄叶》中被毁灭的白领丽人形象,揭示出作者塑造这个女性形象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层面上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既要面对不同类型的静态的原文,又要面对处于各种各样动态环境中的接受者,并且也会受到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译者成了十足的双面人。文章提出“静态环境以文本为准,动态环境因人而异”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策略的运用上,所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性。但译者的主体性却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语言层面上多表现在译作对原作的忠实程度上。因此,依据汉译本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缺乏可行性,特别是当译者把归化的译法作为主要翻译策略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契合度不高的现实下,青少年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面人"的问题."双面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教育观念上差异与错位,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割裂与无序,道德教育形式的单一与放任.提高家庭与学校道德教育契合度,形成教育合力,变"双面人"为人格统一、健康向上少年需强化教育理念的转变,架起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之间的桥梁;关注教育内容的连接性与契合程度,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朝着良性发展;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人性化,使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道德教育充满生机与动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