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2篇
教育   479篇
科学研究   3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3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2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赛平 《编辑学报》2022,(5):569-571
双高计划”是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介绍了学报主动与“双高计划”建设衔接,从思路、举措、成效方面为“双高计划”建设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和产教融合服务的实践。认为随着高职院校的提档升级,高职院校科技期刊在服务“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面对新需求,“双高”院校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双高”院校通过重点建设、制度创新、组织变革,破解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为独立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考虑到多方诉求和多方利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这为优质的高职院校在不升格的前提下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由于学科建设对于本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双高”院校应采取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创新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等举措来促进学科与专业建设,以满足培养本科人才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自“双高计划”出台后,专业群建设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相关政策的支持,更有一大批高水平专业群得到重点支持。以建设专业群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将成为高职院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关于专业群的建设与研究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项目。文章以在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例,阐述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设内容、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改进策略,以期为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李华京  陈莉 《成才之路》2023,(24):17-20
双高计划”背景下,统筹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双高校”的必然选择。文章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双高”专业群——餐饮管理专业群为例,围绕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专业群课堂教学改革、专业群教师团队改革三个方面,对标“双高计划”的“高水平”“有特色”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通过总结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有益经验,并基于所发现的困境不足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双高”学校旅游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文章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对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与研究,并对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方法与路径,以期为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9.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应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增强发展内驱力的可靠保障、是助力高职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和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目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虽已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协商共治转变、由学校集权向院系自主转变、由经验积累向文化自觉转变、由局部改革向集成改革转变,但为了实现“提质增效”,还要进一步确立先进的治理理念,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科学化;构建党委行政“合力”,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正确化;借助先进治理媒介,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智慧化。  相似文献   
10.
教师应用研究能力是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的关键能力。文章通过对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中期自评报告(告示稿)的截面数据和2020—2022年的年度报告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近一半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教师整体应用研究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准入、发展、双师认定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建议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加高学历高技能的职业教育师资供给,构建集中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建立不同等级的评价标准体系、分类管理“双师型”队伍,优化激励政策供给组合、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等,以提高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