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经营呢绒生意失败,家道中落;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生性贤淑,喜好文艺。在她的影响下,海涅早早地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可是他却不得不遵从父命走上经商的道路,十八岁时到叔父开的银行里实习。在富有的叔父家中,海涅不仅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更饱受失恋折磨。  相似文献   
2.
王剑青 《师道》2008,(7):107-107
在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的家乡很流行一种叫“滚硬币”的赌博活动。 在我们村子的中央有块大坡地,人们都在那里滚硬币玩,人们玩的玩,看的看,坡地上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淮安城驸马巷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时即过继给叔父周贻淦。四、五岁时,嗣母陈氏就教他识字,背诗、习字。1904年,周恩来随父母、嗣母及两个弟弟一起搬到淮阴外祖父万家,这期间周恩来在家塾中学习旧式课程,自由地阅读万家的藏书,与同辈兄弟嬉戏,但这段欢乐的童年生活因为生母和嗣母的相继去世迅速结束。1908年,周恩来重回淮安并开始当家。靠借债度日的贫困生活,奔走当铺、应付债主的艰辛经历,使他很早就认识了社会万象、人世沧桑,磨练了同他年龄很不相称的精明果断、富有条理的办事能力。“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处深山有远亲”的世态炎凉,在他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封建家庭和习俗的强烈憎恨。  相似文献   
4.
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  相似文献   
5.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逸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泥干自落     
小时候,一次在河边玩泥巴,泥巴溅到了新换的衣服上,担心母亲会骂,就用手去擦,结果越擦脏的面积越大,我急了,哭.叔父刚好经过,看见了,对我说:"不怕的,泥干自落."于是我离开了小河边,到其他的地方玩去了.傍晚回家,进门的时候,我才记起衣服上还沾着泥巴,决定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再溜进去.  相似文献   
7.
帝喾的传说     
吴艳  改改 《中国漫画》2020,(6):22-23
帝喾,姬姓,名俊。他自小聪慧,品德高尚,十五岁时就成为堂叔父帝颛顼的得力小帮手。叔父看他能干,便把"辛"这个地方交给他掌管。"辛"那里经常闹水灾,人们不停地迁徙,安居乐业的生活是没指望了。帝喾便带领人们把地势加高,这水或许很爱攀比,总是第二天又将他们淹没。  相似文献   
8.
夏目漱石的《心》这部作品揭示了明治时期文明开化与传统伦理道德间矛盾冲突下知识分子内心的孤独、纠结和痛苦。在日本盲目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重视国家利益的国权论思想和排斥国家主义,重视个性和自由的民权论思想。这部作品中的"我"的叔父、"我"的父亲和"先生"、"K"分别是这两种对立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本文将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分析来探究《心》中人物形象的对立,加深对其"明治精神"实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我的叔父童润夫,是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先驱之一,也是一位爱国纺织科技专家。他于1896年出生在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10.
父亲活了88岁才溘然去世。他在我的几位叔父甚至在全村同辈人中,算是很高寿的。父亲一生是在饥荒、战乱、命运多舛中度过的。为了生计,他在国民党当局控制下的铁路上当过劳工,右手落下了残疾。"文革"中还因历史不清而受到审查和歧视。父亲经受了如此的坎坷和磨难,还能乐呵呵地如此高寿,是与他热爱读书、永不歇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