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5型截击机凭借高超音速飞行性能震动西方。美国对苏常规军力的夸张研判,助推着同期美苏"缓和"的构建。1976年9月,苏军中尉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通过拆解、研究这架米格-25,美国认为西方高估了苏联军事航空工业的实力,开始重估苏联的真实技术实力及国家发展模式效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攻美守"的被动态势下,美国鹰派就此增强了制苏战略信心,对苏强硬派决意抛弃"缓和"而重归对苏施压,这开启了摧垮苏联的"新冷战"的决策逻辑与战略演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蒋介石真心主和、汪精卫利用了蒋介石的主和线索、汪精卫叛逃后蒋介石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了汪精卫叛逃并非蒋介石精心设计的一个陷阱。  相似文献   
3.
龙云是汪精卫集团叛逃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如果没有龙云为汪精卫提供便利和帮助,汪从云南出逃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就龙云在这一过程的前后表现从另一角度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大观周刊》2011,(1):15-15
有一天你到了一家从来没有去过的异国餐厅,当你陶醉在这样的气氛中时,突然有人送上一份看不懂的外国文菜单,凭直觉你会认为它是哪一国文字?  相似文献   
5.
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一支国际军事合作组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其特有的历史意义,并为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发挥了其特殊历史作用。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的组建,既是苏联内外政策调整的必然结果,也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更是中国抗联领导人积极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本着实事求的精神,以一些细微的史实,推论了龙云与汪精卫叛逃的关系。期望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汪精卫叛逃事件中的龙云先生。  相似文献   
7.
“9·13”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连续两个月卧床不起,高烧不退,其中有两次缺氧,身体每况愈下。但是,毛泽东仍坚持亲自主持“十大”开幕式。宣布大会开幕原本应完整地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在开始”,毛泽东的思维清晰,但语言严重障碍,只能上来就说“会-议-开-始”,而且说得很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范超散文笔下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是有意思的,突出了散文相似思维的特点,用心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刘亮程散文叛逃意识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范超的精神家园与现实家园是同一的,因而在他的散文里表现出的是对家园的回归和热恋,这正是其散文的价值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1966-1976年的文革十年,文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学失去自由,文人失去自由,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文革时期的文人在无奈中普遍选择了叛逃,这里的叛逃主要表现为两个向度:一是对社会语境的叛逃,二是对文学自觉的叛逃,本文将结合文革时期文人的命运与一些文学现象来对文革时期文人普遍存在的叛逃情结进行分析和反思,分析其中蕴涵的社会文化成因和这种现象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频频出现"叛逃",可分为见利忘义,受惩遭罚,择主事之,不得已而为之等。"叛逃"在道德阐释上虽与正统"忠义"观念相抵触,但在"逐于智谋"、"争于气力"的乱世和惨烈、无道的军事斗争过程中,人们崇尚的是兴邦之才、审时度势之能。士人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常态化,导致士人文化心态在文学表现中也异常多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