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丽燕 《学语文》2004,(1):11-11
《我的呼吁》的作者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1875年,阿尔贝特·史怀哲(又译阿尔贝特·斯韦泽)出生于法国南部凯塞斯堡地区一个路德派宗教家庭。他先后获得了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担任了斯特拉斯堡神学院院长职务。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竟然在1900年放弃了神  相似文献   
2.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一切生命不仅有价值,而且是神圣的.他把这看成是逻辑和思想的必然结果.他强调人类与其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他所遵循的“不伤害生命”或“善待其他生命”等基本原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和文化的根本信念是一致的,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尽管理论上稍有不同.史怀哲还以自己一生都在非洲热带丛林里进行医疗事业的传奇经历,亲自实践着他的这一生命伦理理念,全身心地、多方面地努力追求敬畏生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教授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的呼吁》一文时,当我用多媒体放出一张非洲难民(半裸上身)的图片时,有几个学生竟然以此打趣,嬉笑;当我又放出一张很多非洲人排队等候在史怀哲医院门前看病的图片时,竟有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得挣多少钱?”这竟是我教的学生说出的话,我的心为之一颤。面对同类的悲惨遭遇他们非但不同情,  相似文献   
4.
何谓语文?语文就是倾听。古今中外的仁者、信者、忠者、智者、勇者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美言、美语、美声、美调。我们要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提升我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史怀哲《我的呼吁》);在倾听中,扬起我们“我为什么活着”(罗素《我为什么活着》)的风帆。  相似文献   
5.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士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所有的一切,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人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给病人做的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脱肠而引起肠闭塞的病人开刀。以  相似文献   
6.
尊重     
尹玉生 《中学教育》2006,(12):59-59
在著名学者及人道主义者艾伯特·史怀哲先生去世的几年前,他在美国的几位朋友在一家高档餐馆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生日宴会。晚餐过后,女服务员为他端上了一个精致的生日蛋糕。等史怀哲先生吹灭了蜡烛之后,朋友们将刀递给他。让他分切蛋糕。参加宴会的,包括史怀哲先生在内,共有七个人,都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朋友们发现,史怀哲先生将蛋糕切成了八份。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他们知道,年迈的老先生一定查错了人数。史怀哲先生  相似文献   
7.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士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一切所拥有的,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  相似文献   
8.
章国华 《学语文》2007,(2):15-15
再三品读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我想如果我们能真正透过文字表面的信息而捕捉到潜在文本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容量的话,那我觉得我们便可以深切追问史怀哲生命伦理内在的悲凉与深遂。他一生人道主义的行为也不得不让我们坚信,所有最具有震撼力的呼吁都来自心灵的冲击,所有最具魅力的演说都来自于行动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士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一切所有的,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的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脱  相似文献   
10.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阿尔贝特·史怀泽、阿尔贝特·施韦泽,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创立者,爱因斯坦称之为20世纪西方世界惟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