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1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鲁 《出版科学》2002,(3):76-77
在一切具有神秘性和宿命色彩的词与物之中,书,是首当其冲的。我是指那些深具个性的书。当然更包括博尔赫斯所说的“为所有人撰写、阅读、钻研并把所有人都写进去的浩瀚的圣书”。只不过,“浩瀚的圣书”总是很少的,甚至少到全世界可能只有一部。而更多的书,则是这部圣书派生出来的一些神秘的段落和词语。  相似文献   
2.
名作欣赏》创刊二十年了。古时,这个年龄的男人称“弱冠”,今天这个年龄的男女大约还在大学读书。总之,二十来岁的人,还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刊物不然,二十年的刊物则人人称老了。谁能说《名作欣赏》不是老牌刊物、老刊物?老而保持青春,老而保持活力,老而拥有更多的读者,这恐怕是《名作欣赏》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名作欣赏》创刊于1980年。那个时候,人对于所谓精神食粮,尚处于半饥饿的状态,精神饥饿的人们拥挤着或排着长队买刊物。对于名作,更是求之若渴。所以,当时的办刊人在讨论创办刊物时,一致通过了“名作欣…  相似文献   
3.
重印版外文图书书名翻译问题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淑萍  李莉 《图书馆论坛》2008,28(2):161-164
引进版权外文图书在我国重印出版时,将外文图书的书名翻译成中文名称,并且将中文译名以大字体编排在书名页的显著位置,在版编目数据与一些MARC数据将中文译名作为主书名,由于同种书书名翻译不同,给图书馆分类编目、图书采访和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5.
名作的背后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好几部名作都是从朋友讲的故事中产生的。他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都是在普希金的启发下写出的。果戈理曾坦率地写信给普希金:劳驾给个情节吧,随便什么可笑的或者不可笑的,只要是纯粹的俄罗斯笑话就行。果戈理的小说《外套》则是在和朋友的笑谈中,听了彼得堡的官场上一个小公务员的笑话以后,触发  相似文献   
6.
《作文与阅读》2011年将继续为大家提供丰盛的阅读大餐。天使琪琪会同小读者们一起接触名家名作,提升思想素质和文学素养,提炼好词佳句,从中汲取写作技巧。刊物现面向全国征稿:一、阅读稿件1.原创的童话故事、科幻故事、成长故事、哲理故事、名人轶事等。2.推荐优秀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名家名作。二、教师稿件1.名家名作的阅读指导文章。  相似文献   
7.
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对世界名作《孤独的收割人》的深入剖析,来了解作者华兹华斯的人生之路,把握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和写作手法,对作者和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体育康复方法时于矫正姿势性驼背的效果,选取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03、04、05级的本科学生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在19~23岁之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同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运用体育康复方法进行姿势性驼背的矫正练习,对照组同学不进行姿势性驼背的矫正练习.实验证明,姿势性驼背的体育康复方法不但对于矫正姿势性驼背具有良好的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仅依托笔者任教的学校,将笔者多年在“音乐史”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所参与的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做一番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茅盾、巴金、徐志摩、林语堂的名字都很醒目。他们当中,有的曾长住黄浦江畔,主编多种著名刊物,积极从事文化活动;有的曾屡次来到申城,在这里写下名作,度过一些难忘的岁月;有的未曾久待上海,却与它有着很深的缘,并藉此登上文坛。追寻这些文化名人在沪的足迹,实际也是对我们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一种审视。老舍:在《小说月报》发表成名作1924年7月,老舍初次来到上海,稍作停留就从杨树浦码头乘轮船前往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