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9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早年热中科举,追求功名,一心想登上仕途。这些理想追求可以从他的名、字、号甚至书房名的命取中观其一斑。“敬梓”这个学名是他的启蒙老师在询问他未来的志向后为他取的,其含义颇有讲究。梓,一种落叶乔木。木质轻而易割,古人常用做琴瑟和建筑木料。“牡丹是花中之王,梓为木中之王”。谓“可大用之木”,吴敬梓取“梓”为名,是希望将来能成为“量材为政,既勤朴斫”的优异人才。“敬”与“梓”连用为名,当然更有敬重人才追求人才之义了。  相似文献   
2.
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生于1883年,5岁时经金瓶掣签被认定为九世班禅呼毕勒罕。1913年4月,民国政府授予“致忠阐化”名号。因与达赖喇嘛关系不睦,1923年11月出走内地。他以国家观念强烈、积极拥护中央政府而名重一时,  相似文献   
3.
吉路 《北京档案》2006,(4):42-42
据“中央社”记者黄淑芳的“台湾精品美梦成真”专题报道,“法蓝瓷”在短短3年内打响名号,先后获2002年纽约国际礼品展年度最佳礼品收藏奖、2003年英国零售商协会年度最佳陶瓷礼品的殊荣。“法蓝瓷”(FRANZ)总裁陈立恒感慨地说:“品牌是一条不归路,做了就不容后悔,也不可能回头  相似文献   
4.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前后共有六个名号.其彼此往复变化给读者的表象是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交叉,甚至抵牾,但从根本上来说均源于孙悟空心性的变化:儒家思想是其基本的哲学思想,又以道家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去追求一份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生因为兴趣爱好及个性相同,慢慢组合成小团体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班主任如何引导好小团体,将之纳入到班级发展轨道上来。注意到我班的小团体已经很长时间了。以班长为首的六位女生,居然号称六大魔女,后因转回一位四年级时转出的女生,增补为七大魔女。虽名号不是自己取的,但她们也颇为此沾沾自喜,以表示七人团结一致。  相似文献   
6.
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相似文献   
7.
水果之王     
1王果是我们这一堆孩子的孩子王。要当孩子王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体格魁梧,像我这么瘦弱的就不行,万一打起架来肯定要丢脸;第二要有威信,镇得住人,这就是比王果还要强壮的阿三当不了孩子王的原因,这人从小就胆小;第三,孩子王基本都是男生,也有  相似文献   
8.
"五帝"是战国诸子对史前传说人物的总称,从战国末年开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传说人物名称合而为一的现象。这种混合称谓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古书注解、史前史研究,乃至旅游业中历史文化内涵的开发。传说人物的名号合并,分析起来原因不一,却都是在特定需要或者某些误解下文化因素的综合现象。而传统叙事史是导致历史学上同类错误的原始驱动力,今天的历史研究有必要抑制对故事细节和丰富性的过分追求,否则研究越勤则伪史越多。  相似文献   
9.
姓氏名号的研究是文化史研究院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作好这项研究 ,首先必须在各个历史时段 ,选择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 ,对《左传》人名中反映的词汇意义、附加意义、人文背景及《左传》的姓与氏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有助于为我国姓氏名号的建立提供有价值的、可靠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巴渝舞”名号及曲辞嬗变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舞"为唐前极重要的一种歌舞,随着朝政更迭,其名号异代异称,其曲辞屡屡改变.汉世之前,名号为"巴渝舞",曲辞未详.两汉之时分为两个阶段:建安十八年前,其名号、曲辞皆袭前代;其后,因王粲创作新辞,名号曲辞均有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变易递增,情况复杂.隋代罢用"巴渝舞",史皆不载.唐代重视"巴渝舞",有文人模拟而作.唐后,渐次衰亡,翻览载记,忽焉似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