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人有生,即有死,世人都无法脱离生死的羁绊。人只有一死,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庄子的生命观中的苦生顺命、生死物化以及乐死的观点独到而深邃、冷静而深情、超越而现实,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研究他的生命观,对当今的世人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消融于精神血脉中的文化因子,儒家的“重生轻死”、道家的“厌生乐死”、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深深影响着第三代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他们以对死亡的直面、认同,传达着强烈的对生的关注和思考;以对死亡的想象性体验,表达着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和认识。“死亡”成了他们自我认知与个性传达的言说载体。  相似文献   
3.
生的执著与死的解脱--庄子的生死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的庄子生死哲学,以玄虚的道论为其逻辑起点,主要涵盖了贵生乐死、生死命定、生死气化、生死齐同和不死不生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庄子的这种生死哲学对现代人建立系统的生死哲学和科学的生死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死亡这个词汇不单单是恐惧的代名词,也是解脱、重生的另一种形式的象征。这种意识形态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在很多的创世神话中,都存在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肉体死亡,灵魂不死。无论肉体的湮灭还是重创,都只是一种生存形式的消失,另一种生存形式的新的出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