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5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周星驰的《功夫》,将 小人物与中国传统功夫融合包装的 香港制造电影,将星爷的无厘头喜 剧风格开创出更搞笑亦更深刻的新 纪元。 近年来,香港电影日渐衰微, “无厘头喜剧”玩儿了这么多年, 似乎已经玩到了穷途末路。很多喜 剧领域的领头人物,例如刘镇伟、 李力持、王晶等人都是江郎才尽, 很难有什么新鲜创意勾起观众的胃 口。周星驰作为该领域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2.
沉默的螺旋理论解释"民意"1974年诺埃勒-诺依曼在《传播学刊》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沉默的螺旋",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是一个著名的大众传播学理  相似文献   
3.
黄璐 《青年记者》2016,(14):84-85
今年新春佳节,有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陪伴是一种小小的幸福.小人物的逆袭、反讽式喜剧、悲喜交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夸张表达等核心元素,构筑了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风格.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闪电奇侠     
袁仲晖 《当代体育》2008,(15):58-60
“你不就是一个跑龙套的吗?”“其实,我是一个演员……”这是周星驰电影《喜剔之王》里的经典对白。人们常常把足球场上的首发11人比喻为“主角”,而忽略了替补席上随时待命的“配角”。其实“跑龙套”的在替补出场后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幕绿菌激情大片里的“主演”,他们甚至能在出镜后迅速进入角色,抢占风头,这些“超级营补”用闪光的表现证明了自己就是绿菌场上的闪电奇侠!  相似文献   
5.
吴颖  余斌 《现代语文》2015,(2):93-94
"无厘头"是周星驰电影的标志,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周星驰电影的代名词,而周星驰电影也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无厘头"电影。"无厘头"语言风格的特点就是运用语言世界的偏离,常见的偏离主要有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及语法偏离。  相似文献   
6.
我向青春做了无数次告别,我的梦想落下又放飞,可直到今日,我还是没有正式告别。穿过幽暗的岁月,走到人生的另一个驿站,我又一次给自己的生活来场大清理,自诩"增长心智、洗涤心灵"。清理书籍,大多还崭新,有一本还没拆封,带不走,扔给废品站似乎太可惜。想实现它的价值,费了点周折,和朋友把它们拖到二手书店。我曾跑遍城市淘到的书籍,也有托朋友从外面寄来的,一度像宝贝一样珍惜,如今被老板粗暴地扔进书堆里。我拿着卖书的三十多元钱和一个空箱子去旁边换了两杯奶茶和糕点,几年的书,轻而易举地处理掉。回去时,我执意一个人拎着两个空箱子,被朋友奚落道:你是一个柔弱的  相似文献   
7.
“无厘头”一词原是广东南海一带的俚语,指“没有道理,分不清楚”,自20世纪90年代起,被著名演员周星驰发展为“无厘头文化”.然而,这股别样的文化风在亚洲金融风暴后就逐渐消退,从此一蹶不振.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厘头文化”无处不在,一向以理性著称的科技界也染上了这种风气.  相似文献   
8.
《时尚球类》2006,(3):59-59
“请不要叫我死跑龙套的,我其实是个演员:”这句《喜剧之王》中阿星经典的对白,每次听来都让人忍俊不禁.最近,周星驰来到北京,为他的新片《长江七号》开机宣传造势。如果说当初有人叫他“星爷”纯粹是个玩笑,那么而今44岁的周星驰,头上清晰可见的白发和颌下的微髯,都不禁让人心生感叹,当年的“星仔”真的变成了“星爷”:这位华语影坛的喜剧之王,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在周星驰几小时短暂的北京之旅中,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陬人 《今传媒》2005,(3):46-47
在影院里将《功夫》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看下来,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不由生出这样一种疑问:与之前媒体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真实对比一下,《功夫》真值得我们欢呼喝彩吗,值得狂热的影迷们掏腰包来撑起它那数千万的票房吗?  相似文献   
10.
刘霞云 《学语文》2006,(2):53-53
关于“语文味”,在2001年上半年由华中师大副教授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厂泛关注。如何教出“语文味”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守旧、知识陈腐、不善言辞。心无大志的语文老师能把语文课上得令人如沐春风。要想教出“语文味”,用喜剧之王周星驰的话来说,“只要用心,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那该如何用心呢?下面我就谈点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想教出语文味,教者需练就一身“硬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