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0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学在先秦盛板一时,与儒学同尊为显学,其思想精义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创于唐代的禅宗丛林制度就有诸多墨家思想的融会与发扬:1.墨家的“兼爱无别”与丛林的“天下一家”的仁爱精神;2.墨家的“交相利”与丛林的“自利利他”的互利思想;3.墨家的“唯贤是举”与丛林的“高僧风范”的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2.
墨家学派在秦汉时代走向衰微 ,但是墨学精神并未灭绝。一方面 ,墨学对秦汉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仍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 ,墨学成为中国学术演变的知识基础 ,融合到其他思想系统中去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产生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思想在秦汉时期的演进主要围绕四条主线 :儒、道、法、杂四家 ,墨学对这四家思想发展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并主要依附道教而流传。  相似文献   
3.
4.
明代哲学源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明代哲学之源、明代哲学、明代哲学之流。宋代哲学是明代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宋代奠定了理学的范式与基本议题。宋代哲学总体表现为客体性;客体性趋势发展至极,造就了明代哲学对客体性的反动,明代哲学总体表现为主体性。明代哲学的主体性趋势发展至极,迎来了客体性的再度崛起,以及对于宋明理学的批判,由此形成明代哲学之流,也就是明末清初及其后的哲学。明代哲学的整体研究有七个主要问题,均围绕正、反、合的三一模式展开。当前明代哲学主要遵循个案研究范式,并表现出与问题研究结合的趋势。明代哲学的断代研究离不开中国哲学史的大背景,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前,明代哲学研究主要依赖中国哲学史研究来推进:冯友兰注重客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轻;劳思光注重主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重。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后,明代哲学研究则带动中国哲学史研究。新的明代哲学史研究与书写有四个重要的展开方向:从断代研究到源流综合研究;重点人物与边缘人物综合研究;从理学研究为中心到百家争鸣研究;从单一范式到多元范式的儒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6.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1,(5):121-122
各位编委、同志们:我首先将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做个简要的汇报。一年来,编辑部主要办了以下三件事。一、正常出刊去年出版四期,共发表论文207篇,其中有21篇论文的作者是正教授,占总数的10%;除"楚辞研究"、"墨学研究"和"女性文学研究"三个特色专栏外,还有"经济管理研究"、"时政研究"、"法律研究"、"艺术研究"、"外语研究"、"外国文艺研究",  相似文献   
7.
《墨经》论题"同"是墨家尚同思想的纲领,该论题致力于探索言行规范的深层理念以及具体措施。墨家认为,言行规范是"兼相爱交相利",具体措施是按照"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引导社会群下归心,而不是学者们理解的几何形态等同。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墨学思想渊源的争论持续了两千多年。墨子的身世,包括里籍、姓氏与族属,对墨学思想形成有一定影响:关于里籍,有中国说与外国说之争、山东滕州说与河南鲁山说之争;关于姓氏与族属,有墨胎说、目夷说和墨如说之别。对于墨学思想渊源的认识,古今概有六种主张:夏政说、儒学说、清庙说、宋学说、独创说和多元说。  相似文献   
9.
墨学"十论"是墨子针对上层统治者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政治哲学思想.在这一体系中,"兼爱""非攻"是核心,表现出墨学思想"兼爱交利"的根本理想旨归,其他诸论是围绕这一核心而提出的相互交通的方法策略."十论"中,各主张均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主要的还是表现为一个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完整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陈克守、桑哲先生的《墨学与当代社会》主要介绍了墨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学者及代表作,较为全面详尽地论述了墨学的现代价值,展示了墨学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