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对21世纪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提出的主流观点是:1.数学教育正处在第4次高峰之中2.数学教育在反思调整中发展和创新。3.东西方的数学教育应该交流和融合。4.倡导数学知识的应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5.教师培训-新世纪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这意味着未来5年我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全球化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在快速地改变着当今世界。在全球化大趋势下,语言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英语为代表的英美等国以其语言优势在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着巨大影响力,而众多发展中国家语言能力的不足则成为一个明显的发展瓶颈和竞争劣势。第一,提升语言能力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汇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日益凸显,国家语言能力与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有历史价值的“新”,重在专业化的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邓 小平早就把专业经提到全局战略的高度,指示按照专业的要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广 大群众,胜利地推进我们所干的全新的事业。由于主流事业结构决定了社会基本 结构,由于专业人才创新兴业的普遍化趋势已经形成,所以新世纪很可能开启“专 业社会”的大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 ,是激烈竞争的世纪。新世纪的教育将随着经济、科技及社会的发展发生深刻的变革。 2 1世纪的教育呈现出教育大众化 ,教育终身化 ,教育个性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教育国际化等发展大趋势。了解和认识 2 1世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审视和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 ,推动和促进教育的改革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初,以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著《大趋势》为代表的多种未来学著作传入,直接促使我国从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高度展望未来并制订现代化发展规划.通过对《大趋势》一书中的信息化描述重做归类解读,认为它引领了我国信息业的发展,引导了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向信息化方向的探索,使学科理论体系得到完善,也加快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未来世界和中国发展的一些超大趋势,主要涉及人口和城镇化、经济和贸易、科学和技术、资源和环境、社会转型和绿色发展。文章认为:全球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尤其中产阶级和老龄人口会急剧增加,全球经济也将快速发展,但区域不平衡和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会加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随着技术进步会趋于好转,第三次工业革命处在孕育之中。对中国而言,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全球制造业王国和最大的城镇化国家已经无容置疑,但社会转型将可能引发诸多的城市问题、社会问题和空间不平衡问题,走绿色发展应该是未来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大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处于一个关键发展期,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扩散为主要形式;(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总的呈现三大趋势:教学重点的转移、教学模式的转变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其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并逐步促使四、六级等级考试为教学服务,其改革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拥有运用“美力”的能力,将是个人,社会或国家开启二度文艺复兴之门一把无形但看得见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