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不过是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之间,但是,据统计,到2002年为止,我国已经拥有电视台360 家,广播电视台1300家,电视频道205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54%以上,电视观众超过十亿人。对电视这一现代科学的奇迹说了太多的溢美之词之后,在今天我们也听到越来越多的关于它的负面效应的声音。本文就大众文化视角入手,分析了电视文化奴役现状的几个方面表现,并相应地从历史的角度提出一点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当一个人笑容满面地对我说“我来教育教育你”时,我将保持足够的警惕,因为他可能实际上是在说“我来规训规训你”……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圣贤为拯救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各行其道。他们对产生乱世的根源认识不同,实行的救世方法各异。庄子认为世道混乱的根源不在政治,而在于人本身。治身在于治心,只有从精神上重建理想的家园,方为救世之道。  相似文献   
4.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有着鲜明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勒索之下,他们心怀实业救国的理想,艰难创业,企图改变中国的命运,客观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在牟取垄断利润和发展自身实力的同时,又奴役劳苦大众,残酷地盘剥劳苦大众,劳动人民的境遇并没多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路翎的创作继承了五四的批判国民性传统,揭示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创伤,表现了知识分子个人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挣扎,但悲观中蕴藏着进取的力量,即使他的表达方式也灌注着启蒙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是它的政府长期对中国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扩张政策的结果,是由资产阶级特性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所决定的。基于这种阶级特性和经济规律,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它们攫取中国的各种主权,割占中国的领土,对中国实行残酷的政治奴役和经济、文化掠夺,变中国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各族人民带来无限的沉重灾难和痛苦。  相似文献   
7.
梁渊 《海外英语》2013,(19):180-181
现代人过度注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在浓厚的物质欲望中逐渐迷失。奴役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意味着主体的缺失,除了奴隶制本身,奴役可以发生在任何层面,该文对小说《仁慈》中的关键人物雅各布由一无所有的流浪者变为正直仁慈的农场主,再逐渐沦为贪婪和欲望的精神奴隶的蜕变过程进行分析,旨在唤醒人们根除奴性的觉悟,超越奴役,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8.
审美生产与审美消费的理论不能建立在"自由时间"概念基础之上,少数资产阶级占有的"自由时间"是出于对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的掠夺,是以奴役劳动者为前提的.审美生产与审美消费不能片面剥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与消费是一对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又互相渗透.消费主义批判的指向应该是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及目的的价值在当代彻底沦为了马克思所批判的"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即价值幻象.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由于受社会本位、整体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东方伦理的影响,两国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和传统.但是两国的爱国教育思想还是有其各自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例如两国爱国教育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不同;两国爱国教育的由远至近与由近至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的爱国教育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差异,即日本的爱国教育的两面性,一方面既与振兴民族、富国强兵思想相关联,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舆服志》中写道:“倘书帻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这直接说明了服饰与职业的关系。现在OL们越来越重视着装的时尚性和职业特性的兼容,既要端庄大方又不呆板、凝重,沉稳中透着一点甜美,典雅中透着一点阳光,这才是她们想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