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首部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讲述了黑人男青年自我探寻的故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镜像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观出发,分析主人公奶娃的精神世界。说明只有将自我与他者相结合,接受黑人民族的文化与历史,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会真正获得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黑人才能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成功地找到他们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现结合托尼.模里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讨论托尼.莫里森的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一部关于昌人男性成长的小说。小说揭示了黑人男性只有回归到本民族的风范中,才能抵御外来的现代邪恶,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本文试图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娃与派拉特在西方神话和《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展现奶娃在派拉特这一精神引领者指引下的寻根成长历程,揭示小说的艺术魅力,并为读者研读其作品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所罗门之歌》中的主要人物麦肯.戴德二代和奶娃虽然生活富裕,但精神贫乏,物质与精神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究其原因,是他们身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背景下,远离自然并受到美国文化中美国梦的影响。构建精神生态平衡的方式是回归自然,应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人与自然相交融的完美境界,并最终获得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的"婴儿"与今"婴儿"义相差甚远,它相当于今"婴儿"、"幼儿"、"儿童"义的合集,《史记·高祖本纪》中"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之"婴儿"正是如此。魏晋以后,"婴儿"开始与今"婴儿"义趋同。英语中"infant"义域也有历时的变化,不过其方向与汉语相反。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社会文化“镜像”的折射。美国现当代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别出机杼地描述了一个黑人家族跨越百年的辛酸“寻根历程”,作为整个黑人民族“集体寻根”时代缩影。可见,托妮·莫里森把文学视为与外部世界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一种及物性和关联性的精神活动。小说主人公奶娃承载着挖掘黑人文化历史的使命。本文基于人格特征是个人生理欲望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假设,对《所罗门之歌》进行精神分析学解读,研究奶娃人格完善的诱因,从而总结出影响黑人人格完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