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4篇
  免费   4篇
教育   775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合喻     
合喻是以一个主导喻象为核心,由诸多比喻类聚而成的复合式比喻系统。它是作者根据自己 所(?)集的同类比喻的例证,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开发出的一个崭新的喻种。文章根据合喻结构组合的不同特 征,将其分为总分式、分总式和并列式三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2.
媒介的负功能--由"张君案"报道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当代传播》2002,(1):85-88
大众媒介的功能,指媒介活动对社会运行所产生的效能.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结构与功能>(1948)一文中宏观归纳了大众媒介的三种社会功能:(1)监视社会环境;(2)协调社会环境;(3)传衍社会遗产.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随处可见与之相悖的情形:对话的肤浅,浅层的滑行,讨论的随意,对话的无序等。笔者以为,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通过"营造氛围""问题串引""巧引妙拨"等策略实施,实现平等式对话,深入式对话,生成式对话,这样师生才能真正领略文学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中,巧引妙导,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伴学生健康成长;采用有效的阅读方法,依据文本特点有的放矢,提高阅读质量;张扬不同的阅读个性,亮出学生风采;感悟阅读深层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甚至是学生一生的成长。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持·米德在她晚年压卷之作《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从整个人类史的角度出发,将人类历史以来的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后喻文化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写作又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或者写不出东西来,总感觉写作难。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从写作技巧入手,还要从根源入手,抓住文本,对文本进行认真研读分析,并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习作训练,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告别辞:请勿悲伤》是邓恩最具代表性的爱情诗之一。该文根据玄学派诗人善用奇喻这一最突出的特点,对该诗中如何运用奇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明湖居听书》写了白妞、黑妞、听众、琴师等人。如果说白妞是红花的话,那么,黑妞、琴师、听众等就是陪衬红花的绿叶。课堂上,处理非重点部分,我主要是通过抓关键、妙点化的方法去完成的。比如作者竭尽笔墨之能事,着力渲染了说书前明湖居人多。从哪些描写中足见人多?老残只能在人缝里坐下;卖烧饼油条的顶着篮子。特别是一个顶字,用得颇为传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一直被专家学者认为、解释为设问句,本文却认为是一种(?)”的修辞方法,并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