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的一本文学评论选。经历了世界、社会和文学的持续巨变以后,再重读这些文章,真是不由得要感慨人世的叵测和无常。当初那么引人激动的话题,现在大概连当事人都不再觉得有什么意思。这些文字所针对的作家,有的曾不满对其的批评,特意打来长长的电话质问,现在似乎也远离了文学,有的甚至远离了人世。即如我自己,这十几年的时间精力,大部分投向了文化研究,虽因为性情难移,不免还关心文学的状况,关心的范围和角度,却和写这些评论的时候,大不相同了。  相似文献   
2.
上大学去     
王敬民本是老师,可做学生的王连喜们却又是他的爷爷、叔叔辈。你想端老师的架子吗?对不起,学生们长辈的架子更足!这就少不了笑料,少不了闹剧。此为第一开心点。敬民先生可不是白吃干饭的,学生们不敬老师,老师无话可说,谁让老师是晚辈呢?带孩子上大学去,让学生们眼馋大学生活,于是,不用老师教导,学生们自觉自愿地吃苦用心,并一一考上大学。考上大学生的长辈们,回到村里都在做老师的晚辈面前恭恭敬敬,长辈的架子全无踪影 。  相似文献   
3.
文同(字与可)诗文中“的子平”当为苏轼,确是因为党祸未除的原因使然;而苏钧也确有其人。但不能混淆了两者的关系“,子平”为苏轼说,应该仅仅限于文同的诗文中,而在苏轼和黄庭坚诗文中涉及的苏子平则可能是指苏钧。  相似文献   
4.
在香港浸会大学,一个午后,我去黄子平先生的课上班访。所谓班访,就是座谈。讲演之前,我对学生们说,我高考时,作文写跑题了,因为我没有抓住中心思想,得了最低分,所以我接下来要讲的,可能也会背离主题。果然,一开始,我就信马由缰地从童年所听到的神话讲起。我说,我生长的那个地方,是个小村子,非常寒冷,每年有多半年在飘雪。  相似文献   
5.
子平的章敏锐、严谨、漂亮、微言大义,读后禁不住让你掩卷沉思、回味无穷。《病的隐喻与学生产》就是这样一篇佳作。此脉络极为清晰,却又连接有序。开头首先点明章的主旨,即作品与多重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作品与其他话语之间的互性,作品进入本世纪的“话语~权力”网络的一系列再生产的过程。第一部分通过鲁迅“弃医从”和陆萍“弃从医”的对比,展现知识分子或个人的发展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