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6610篇
科学研究   188篇
各国文化   181篇
体育   177篇
综合类   351篇
文化理论   97篇
信息传播   59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518篇
  2013年   517篇
  2012年   534篇
  2011年   689篇
  2010年   681篇
  2009年   652篇
  2008年   839篇
  2007年   613篇
  2006年   483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02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265篇
  2001年   220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的官德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修己正身、学思结合、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自强不息、执两用中、以义制利、和而不同、举贤远佞以民为本等等。在官德建设已经成为道德建设一大重点的当代中国,继承孔子官德思想中的精华,无疑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老子均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灵。通过对他们德育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以改进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而“叙事情结”正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特征。造成中国古代叙事诗“失语”的关键就在“叙事情结”的丢失。  相似文献   
4.
从表层看,阿Q以其低级孤独与未庄社会产生着隔膜,导致其自卑情结。从深层看,其多种不可调和的心灵冲突又导致其人格系统的崩溃。  相似文献   
5.
恒德久远 ,择乎中行 ,是孔子道德修养论和儒家处世哲学中的思想精髓。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要坚持道德修养 ,而没有“恒德”和“中行”这两点作支撑 ,就很难达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要做到道德操守的恒久持一 ,就必须择乎中行 ,只有中行而不走向极端 ,才可以持之久远。孔子的道德修养论虽然具有积极地进取性和斗争性的一面 ,但更注重在伦理道德思想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 ,并始终把中庸精神看做是这一平衡机制的核心和其道德精神的最高诉求。  相似文献   
6.
郑思肖是中国学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的《心史》虽是“古今所未有”的奇书,但又有真实性.是磅礴着浩然之气的心灵史。它和郑氏其他作品一起,真实地反映了南宋王朝日趋覆亡的现实悲剧和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赞颂了以天祥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反复表达了郑氏“一统正乾坤”的热切意愿和“终身只宋民”的坚定决心.达到了“篇篇字字皆盟誓”的程度。从《心史》的接受史看,直到20世纪初,它还在发挥着“起国家之衰”的振奋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赵静 《图书馆论坛》2006,26(1):207-208
1992年盛夏,四川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毕业的我,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怀揣无数梦想和期待,与那个时代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享受着国家给予天之骄子分配固定工作的优越待遇,来到了四川建材学院。不曾想那时迈出的这一步,让我一呆就是13年,我的命运与图书馆的发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成长与成熟的温床滋生出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图书馆情结。  相似文献   
9.
<史记·孔子世家>是正史中有关孔子行状,言论的最早传记.该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是孔子诛杀鲁大夫正卯的真实性和孔子与<易经>的关系.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为伪说和孔子作<易>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一些学、专家进行探讨、评析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其争论主要在于:对“类”字的不同理解,对“教”字的各种看法。现在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有效无类”教育主张的系统论述还较缺乏。本从“有教无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实施的目的及配套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系统地论述“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全民教育”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