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治天下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以“以孝治天下”而著称的。汉代所要求的孝,范围很广,首先自然是“致养”、“物养”,印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欲望、需求,赡养只是孝的基本要求,而敬与顺才是孝更重要、更高的要求。汉代朝廷重孝,不只是口头提倡,又时时予以种种奖励;为维护孝道。汉代又从法律上肯定父子相隐、亲亲相隐;为培养孝之德,汉代又提倡尊老;汉代重孝,又引出了这一时代厚葬、久丧的社会风气。通过朝廷正反西方面的激励和制裁,因此,在汉代孝道得到极大地弘扬,获得社会普遍认同,成为那时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孝道伦理是历代统治阶级最高的政治原则,即以孝治国安民—“孝治”,而在唐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刑律条文之中,也同样表现得更加缜密完备,并对不孝犯罪行为加以了严格的防范控制。  相似文献   
4.
孝的弘扬对维护父权、皇权起着重大作用,虽然在不同时期孝观念及其法律实践特点不同,但贯穿其中的主线都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德教化的推进.孝观念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对孝道普遍持久的推崇,其根本动机与其说是伦理的,毋宁说是政治的.早在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孝治观念即具雏形.绵延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历史的剧变,孝治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百家争鸣之际,提倡维系者有之,攻讦问难者亦有之.在诸子之间的理论交锋中,中国古代的孝治观念正式确立了"移孝作忠"的基本原则.发生于春秋汉初之间的这场理论嬗变为中国传统孝治原则的最终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国的优良传统,汉代是“德治”的重要时期,主要是“孝治”,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武帝确立“孝治”政策,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汉初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经过统治者的强化,“孝治”不但成为辅助治国思想,而且有了立法。对汉代“孝治”的研究对我们提倡尊老敬老,提高全民道德水平和“以德治国”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8.
李唐王朝是建立在隋朝废墟上的崭新帝国,面对隋亡的前车之鉴,唐初统治者一方面注意吸取其亡国教训;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隋朝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方面的诸多成果。其中,对隋朝的“孝治”政策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密本是蜀国的尚书郎,蜀亡后,退居乡里。公元267年,晋武帝司马炎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想出来做官,但又担心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旧朝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写下了这篇《陈情表》,向武帝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心意。史载司马炎读后感叹"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他暂不赴诏,还"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李密是怎样表明自己的心意并让晋武帝心中满意的呢?靠的是他那高超的"陈情"艺术。  相似文献   
10.
陈晓静 《大观周刊》2012,(11):38-38,48
汉代“以孝治国”已是史学界共识,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是在汉初立国时,统治者们是如何找到并将之确立为基本的治国方略的:另外.本文还将研究汉初孝治的具体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