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级教师宁鸿彬提出的“主问题”阅读教学理论指出,所谓“主问题”,就是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因此,笔者不断地努力去研读文本,力求发现并设计出能“一问抵多问”的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深读课文,激发他们主动研读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宁鸿彬先生“放开学生手脚”“发展学生思维”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彰显着“为了发展学生”“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正与当下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高度契合,体现了宁鸿彬先生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语文教育“痛苦”地沉浮在这样的漩涡中:或与意识形态同谋,或充当金榜题名的工具,或高举人文大旗守望人性……似乎是一种救赎,各种语文教学流派应运而生,如情感派(于漪等)、导读派(钱梦龙等)、思维派(宁鸿彬等)、管理派(魏书生等)、情景教学派(李吉林等)、语感派(洪镇涛等)、目标教学派(武镇北等)、快速写作派(杨和春等)、快速阅读派(程汉杰等),  相似文献   
4.
正经营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是永远新鲜的老话题。课堂生命的依托是时间,课堂的质量,取决于师生对课堂45分钟的把握。说到把握,有人把45分钟分成了若干小段,然后在每一段填满了知识,密度变高了,强度变大了,但是质量可能变低了。因为"贪多嚼不烂"。特级教师宁鸿彬说提高课堂效率的绝招是"反浪费"。我认为"贪多"就是浪费,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是——切勿贪多,做好减法。课堂首先面临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有人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仔细思量,这句话虽然偏激,但是针对于目前教学内容泛化  相似文献   
5.
特级教师宁鸿彬是我国上世纪著名的语文教育名家之一,他的语文教育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思维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以及语文教育的持续性和教育工作者的超前意识。本文将宁鸿彬的教育思想放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域下进行研究,从后现代课程观的概述、后现代课程的特点以及后现代课程观与宁鸿彬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于漪、宁鸿彬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各自形成独具魅力的教育艺术:前者以情感教育为突出特征对学生进行教文育人教育。后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认识事物,使学生受到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文章在上述两方面展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宁鸿彬老师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站在时代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连续开展了六轮初中语文教改实验,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和实践经验.新时代的一线教师,需要汲取前辈智慧,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获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钱梦龙,于漪、魏书生、宁鸿彬四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树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使之上升为系统的教育理论;二是在先进完整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他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改实践,创造了独特的教学艺术;三是他们具有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刻苦钻研、锲而不合的精神和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9.
宁鸿彬老师长期致身于语文教学的一线,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改革和实验。在实践中,他注重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对宁鸿彬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研究和概括,对于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丰富语文教育理论宝库,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就宁鸿彬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整体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我们称之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宁鸿彬老师极善于设计教学“主问题”。他极善于用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和课堂活动的主人。宁老师的“妙在这一问”的提问设计艺术,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