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综合类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由此形成的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就是  相似文献   
2.
对爱国诗词的研究,以往多偏重于抗战派和遗民作家,这是中华诗词爱国主义长河的主流。此外,尚有涓涓细流汇入,不可忽视。某些处于异族统治较稳固时期的诗人词家,即使政治上已归顺新朝,但其作品仍会流露怀恋故国、崇尚民族气节、忧患民生疾苦的情愫。本文选择清初诗坛主盟人、“神韵诗”的倡导者王士祯为典型,探析其“折射式的爱国诗”,并从文化学角度作阐释。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送别诗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其抒情方式为共振式和辐射式的,其以悲凉为基调的离情别绪的产生除了共时性的社会原因外,还历史性地受安土重迁、念故恋群等文化传统和民俗心理诸种因素的引发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至今仍然存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小农经济是这一观念孕育和绵续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安土重迁的观念开始由浓变淡。透过其产生和变化,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中西文化根本差别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文题展示臧克家在《三代》中这样写道:"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是啊,谁不是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出生、成长?谁没有承受过土地的恩惠?请以"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抒情性文章,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6.
乡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乡土情结是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诗经》中的乡土情结反映了中华民族远古时代人们的乡土情怀,笔者认为这样一种厚重的乡土情结从《诗经》中人们对乡土的关怀、对乡土的依恋和离土之痛等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通过研究《诗经》中的乡土情结,我们不仅可以得出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结论,而且可以发现某些新的学术问题,最终丰富和完善《诗经》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诗经》时代,战争、徭役相当频繁,其承担者——士兵,长年在外奔波,久役不归,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位卑职贱,日夜操劳,思乡怀归之情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一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对故土怀有深挚的感情,长久离家。必然会产生一种思念之情。二是“孝”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侍奉双亲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长期服役的人来说,久而不归,以致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因此,难免会产生浓重的思乡怀归之情。  相似文献   
8.
窦玉苑 《快乐阅读》2011,(13):78-79
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现成语,有其整体的意义。理解成语时要注意其意义的整体性、完整性,不要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来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语素,更要注意它们的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  相似文献   
9.
    
  相似文献   
10.
陈卫国 《新高考》2009,(10):17-18
为了谋生和实现理想而背井离乡,这对安土重迁的民族来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哀叹。这种哀叹一进入诗歌领域便得到了广泛的共鸣,人们不厌其烦,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