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张耒的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论述张耒的诗在内容及艺术上的特征,并将其放在典型宋调的形成期进行考察,因而显现出他与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在诗歌创作上不同的风格特色,成为元祜诗坛上的异调。张耒诗歌创作的特色在于此,他的局限也在于此。同时分析了张耒所受苏、黄的影响以及最终没有走向苏、黄创作道路的原因。张耒诗不是典型的宋调,但随着宋诗转型时期的到来,他的诗风却得到了部分的发扬。  相似文献   
2.
宋诗一代面目的成就者──王安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推尊杜诗、韩诗,学杜并主变求新。他的诗讲究功力,精于锤炼,喜好点化成句,考究字句来历,造语生新,诗律严谨,喜押险韵,声律拗拙,具有不涉铅华、瘦硬劲健的特色,与唐诗风貌迥然不同,即前辈诗家所称之“宋调”、“宋体”、“宋气”。王安石等独创生新,变尽唐音。宋诗一代之面目成于王安石。  相似文献   
3.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5.
桂林保存了国内最多的宋代石刻作品,这些石刻不少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宋代石刻诗歌多为仕宦桂林的官员所作,题材上多为山水诗歌,这些诗歌体现了宋代诗歌的某些特征,显现出两宋诗风之影响。同时这些诗歌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宋代桂林石刻文学之成就。  相似文献   
6.
皮陆诗歌既上承“唐音”亦开启“宋调”。从皮陆生活的特殊时代背景,乱世文人的悲剧意识,皮陆二人的性格特征,后人对二人诗歌的继承、评价,以及皮陆诗歌的艺术风格可以清楚地见出皮陆诗歌中所蕴涵的“唐音”“宋调”。  相似文献   
7.
王禹■在诗歌创作上对白居易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一、继承了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写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二、继承了白居易平易晓畅的艺术风格,而又使宋调初具规模;三、诗作上有明显的直承白居易影响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静 《小学语文》2008,(9):54-55
以诗而论,唐有唐音,宋有宋调,两代诗风各具其貌。钱钟书先生于此论述颇为精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气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诗分唐宋》)缪钺先生也有着相似的见解:“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以代表作家而论,唐有李白、杜甫,  相似文献   
9.
晁公遡诗歌在关注现实的同时,注重追求一种宁静闲适、清新淡然的生活情调和雄浑豪健下纤巧细腻之美。另外,晁诗长于将宋调的特质杂糅在唐音之中表现出来,诗中取象多沾溉晚唐诗风,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对"唐音"的回归,表现有二:一是其古体诗模拟晚唐诗人描写乱离之感;二是其律绝写景记游刻画生动、传神,且诗中往往多清丽之句,有清淡闲...  相似文献   
10.
“山谷体”是宋调的典型,因其将宋诗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对山谷体的一种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