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动课堂是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以学生实践学习为主的课堂,是让学生由自学引发大脑转动,由互学引发思维震动,由展学引发表达冲动的鲜活课堂。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了如今学生习惯互联网环境、愿意主动尝试、渴望个性发展的特点。~([1])培养并深化了他们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角意识。  相似文献   
2.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诗人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上册)选入王维《山居秋暝》,对其中“天气晚来秋”一句,解释为“晚来秋:秋日傍晚来临”;对“莲动下渔舟”一句,解释为“莲动:水中莲花摇动,知是渔船归来”。这两条注释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八首近体诗:唐诗六首,宋诗两首。其中律诗六首,绝句两首。涉及面广,风格各异。反复分析后,我发现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杜甫的《登高》都是写秋天的景象,意境却大不相同;杜甫的两首七律《登高》和《蜀相》抒写了同一作者面对不同景物时的内心感受,但表现的情感又各有独特的内容;绝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都是怀古之作,结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山居秋暝》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晚归”的生活画面,而且动静相映成趣,体现了“诗画合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滇南元江东岸三马头一带的彝族自称聂苏泼,是一个勤劳聪慧、快乐豁达的古老山居民族,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聂苏泼的婚俗,更是有别于其它民族不同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春花秋草,夏雨冬雪,和风煦日,电闪雷鸣……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瑰宝,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而雨,恰恰是这份馈礼中的精品,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众多作家笔下的宠物。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作家笔下感悟雨的情调,从文人墨客中领悟雨的情感,再从“听雨”的文中,领略“听雨”的乐趣。一、作家笔下的雨雨不停地下,石级小路被雨水洗得分外明净。路两边新拔节的翠  相似文献   
8.
孔令玉 《语文天地》2015,(10):24-25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文,而且精通绘画,娴于音乐,擅长琵琶。本来,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有彼此相通之处,王维作为大诗人、大画家和著名的音乐家,以诗人的文学造诣、画家的眼睛、音乐家的耳朵去感受大千世界,敏锐地捕捉自然界不同品类的美,从而使他的山水诗具有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正揭示了王维山水诗富有绘画美的基本特征,具体表  相似文献   
9.
王梅 《语文天地》2015,(10):39-40
古诗词犹如一幢由作者的心灵、才智构筑的高楼大厦,是诗(词)人丰富情感的产物,而这种情感又往往物化在作品的感性形象之中,这就是诗词的“意象”,它是外在的客观物象与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的统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涌现了丰富多彩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充分利用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验诗词的美妙境界,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抓住物象,在情感中感知意象由于学生对作者“意”的深切体悟是通过  相似文献   
10.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很多基础知识要识记,有诸多能力要培养。语文备考有时又是单打独斗的,我们更多的是专题式的讲解,强调一课一得,知识的联系并不具体。有时我们的教学利于某方面知识、能力的把握,但却没有一个全局的掌控。可不可以把繁琐的知识简缩呢?能不能把枯燥的东西变得有些味道呢?是否可以尽可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效呢?我想,我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