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宫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2):112-113,137
弓弩是古代战争史上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远射武器,其在军事训练、武器配置及实战中的地位值得作深入探讨。纵观我国古代弓弩武器的发展历程,宋代因其弓弩制作工艺的发达、训练体系的完备和使用方式的成熟而在整个封建时代中最具代表性,值得重点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发掘梳理,认为弓弩武器在宋代军事中拥有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刘朴 《体育科学》2008,28(4):72-83
采用资料收集、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图像和古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有射艺图像的汉画像石进行研究.将收集的158幅有关射艺的图像分为狩猎图、战争图、射艺的练习图、蹶张图、出行图、历史故事图、持弓舞蹈图、武器库图、谒见图九类.发现狩猎图和出行图数量较多,其分布地域也广,其他图处于不均分布状态.通过对九类图像动作的分析,确定了汉代弓射有立射、蹲射、折腰射、弓步射、转身背射、坐射、步行射、跑步射、骑射九种动作方式.弩射有立式和坐式引弩法,其射的方式有徒步弩射和骑马弩射及牛車弩射三种类型.另外,还探明了弓和矢的携带方法及弓和弩的收藏方法.  相似文献   
3.
尹湾汉简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所记载的兵车器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弩是汉代技术最先进、用量最大的主力武器。西汉在长安和洛阳、北边郡、内郡都建有储存军事装备的武库,直属中央管辖。集薄所记武库是西汉政府建在内郡的直属中央的国家武库。西汉武库不仅有充足的经济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同时还有军事博物馆的功能。西汉对中央和地方武库的严格掌控,是皇帝独占武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弱化地方势力、防止民众谋反、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弓弩就让滇黔各族群众崇敬、倍爱有加,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他们终身的好伴侣,体现着弓弩在他们生命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保家护国的武器、狩猎的工具,还是避邪消灾的法器、婚嫁礼器、陪葬品等,成为其民族特征的一部分,镶嵌在民族心理的深层,成为他们精神的载体。因此,弓弩在滇黔的武术文化中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西巴马县瑶族制弩方法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巴马县东山乡文伯村有瑶族“弩村”之称,至今还保留着做弩的传统。这里的瑶族木弩构造比较简单,是一种传统狩猎工具。村民中的两位制弩师傅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和家传的木弩,讲解和演示了瑶族弩的选材、结构、制作工艺与工具、调试、用法以及有关力学知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将射弩列为比赛项目,巴马县体育局对参赛的弩做了局部改进。  相似文献   
6.
我 甲骨文 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本义是手持大戊,呐喊示威,加“口”另造“哦”,表示手持战具呐喊示威。 你 甲骨文字形 像多箭 齐发的弓弩,本义是可以短程数箭集发的弓弩。后变成第二人称。  相似文献   
7.
本文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用弓弩发展史作为习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物理习题的过程中,既巩固和加深了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学习了科技发展史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用弓弩发展史作为习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物理习题的过程中,既巩固和加深了物理概念的理解,又学习了科技发展史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呈现两汉社会生活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葬壁画等汉画中,射艺文化形态是其中描绘最为直接和全面的形象史料之一,并为广大射箭史研究学者所关注。论文通过对汉画描绘的射艺活动题材分类与分布的梳理,就其体现的汉代射艺类型、器材形制与特点以及文化意蕴进行了全面研究。本文认为,反映在不同汉画体裁中的射箭形态,由其呈现的内容形式而言,主要分为狩猎之射、战争之射、历史故事之射以及武艺健身与教育为主的习射等不同的类型;而由其展现的射艺方式来说,包括了步射、骑射和跪射三种。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汉代射箭器械形制,主要为弓矢、矰弋和弓弩三种。汉画中所反映的汉代射艺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继承先秦时期射艺形式与技术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向了弱化礼射形式化的道路,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中国古代射箭技术与文化内涵的基本格局即奠基于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