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撷文珍献     
《图书馆》2022,(2)
张瑞图行书“僻巷停车叩席门七言律诗”扇面,湖南图书馆藏,纸本,钤有“二水”阳文印、“岳生审定”阴文收藏印等。扇面诗云:“僻巷停车叩席门,满庭残雪照开尊。鹑衣不借时名重,鸡黍偏知友谊敦。一片塞云生牌睨,千山积翠拟昆仑。从他壮气都销尽,怀抱犹堪此夜论。”落款:“二水。”  相似文献   
2.
白阳 《收藏》2001,(10):47-48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负有才气,10余岁即能熟读并抄写《五经》诸子及史书。38岁登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跻身仕宦之列的张瑞图,时运极佳,直到58岁晋升为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相似文献   
3.
第一局仙人指路炮轰中卒弃马VS卒底炮仙人指路的战略是长距离作战,可是在2009年出现"弃马快攻"新战术,由于变化深奥胜负参半,一般者不敢轻易操刀弄险。2012年晋江市第三届张瑞图杯象棋个人公开赛,福建业余棋手以这种拼命战术,竟然击倒大名鼎鼎的张军长,令人震惊!容笔者前前后后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4.
饶建华 《科教文汇》2007,(3S):180-180
张瑞图是明代着名书法家。由于其政治上的客观原因,不被世人所重视。在书法崇尚个性化的当下,张瑞图的书法荚学价值有必要进行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5.
张瑞图杯3局     
由福建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张瑞图"书画研究会主办,晋江市象棋协会承办的第3届"张瑞图杯"中国象棋个人公开赛,于2012年2月8日在福建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落下帷幕。比赛经过四天九轮的角逐,上海特级大师谢靖夺得冠军,二至十六名的棋手是陈泓盛、孟辰、王天一、郑一泓、黄竹风、刘奕达、党斐、郑惟桐、赵玮、何文哲、姚洪新、陆伟韬、陈卓、蔡佑广、周平荣。兹选评三盘精彩对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评张瑞图书法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晚期是在艺术上对古人旧式法度的反叛、风格异放的时期。张瑞图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从现在传世的张瑞图作品来看,其艺术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即初萌期、成熟期、平淡期。张瑞图的小楷取法钟繇用笔结体均率意而为,没有一丝雕琢之迹。张瑞图的行书则是在其楷书的基础上进行更为随意和自然的发挥。草书是张瑞图书法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书体,而多以行草面目出现。张瑞图行草书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于,用笔的盘旋跳荡和方折紧束。  相似文献   
7.
张瑞图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由于其政治上的客观原因,不被世人所重视.在书法崇尚个性化的当下,张瑞图的书法美学价值有必要进行重新认定.  相似文献   
8.
第二届“张瑞图杯”象棋个人公开赛于2月21日结束。经过四天九轮的激烈角逐,北京王天一以七胜二和的不败战绩夺得冠军,笑纳两万元奖金。广东许国义获亚军,厦门郑一泓获季军,四到十二名分别是:厦门陈泓盛、广东李鸿嘉、北京才溢、湖北刘宗泽、河南曹岩磊、厦门林文限、湖北汪洋、福建尉玉进、广州黎德志。兹选评两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张瑞图杯2局     
第二届张瑞图杯象棋个人公开赛于2月21日结束。经过四天九轮的激烈角逐,北京王天一以七胜二和的不败战绩夺得冠军,笑纳两万元奖金。广东许国义获亚军,厦门郑一泓获季军,四到十二名分别是:厦门陈泓盛、广东李鸿嘉、北京才溢、湖北刘宗泽、河南曹岩磊、厦门林文限、湖北汪洋、福建尉玉进、广州黎德志。兹选评两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书法史上对张瑞图的基本判断出发,站在当代的文化背景上,对张瑞图重新做一个判断。因为我们认为在政治上的道德评判跟艺术上的评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张瑞图的最大意义在于他树立起一种反叛性的旗帜,对古典书法产生了一种异位,在当代的语境里,张瑞图书法代表一种异位的形式和思维,这种反叛性的异位,表明一种新的文化态度。张瑞图反帖学尽管不是那么纯粹,至少在当下是可以作为一种旗帜性要求,他的风格样式隐含着儒家的心性、佛家的超脱,他在书法上形式的成就大于文化内容的表达。现代性解读是要矫正中国书法史上历来以一种非艺术本位的书法批评方法论,尽量按其艺术文本本来价值来理解判断,摆脱与时俱来的中国文化感情色彩和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