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情结源于对"根"的追寻,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但这个"根"必须能滋养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脾气、情感,所以这个人也就与故乡密不可分了,故乡的一切都会融入这个人的血脉里,骨髓里,永远的烙印上故乡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册二页四二五侯寘《水调歌头&;#183;湘水照秋碧》:“扫欃枪,苏耄倪,载弓櫜。”注:“扫欃枪:除旧布新。欃枪,彗星别名;苏耄(mao):指苏轼。倪:傲视。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按:误,“扫欃枪”,言除去敌人之兵乱(指金人);“苏耄倪”,使老人小孩得以苏息,语出《孟子&;#183;梁惠王下》:“反其旄倪。”赵岐注:“旄,老耄也。倪,弱小,倪倪者也。”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曾在《我心归去》中写到:“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游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散文《我心归去》中运用创新化的语言形式,混乱的语法结构,个性化的修辞手法,取得陌生化效果,使读者的思维在文字之间回荡,唤起人们异样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5.
春归何处觅     
王国梁 《科教文汇》2021,(13):I0001-I0001
暮春时节,鼎盛的春光逐次落幕,芳菲渐谢,绿肥红瘦,容易引发人们惜春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 "满地残花昨夜风" "红消香断有谁怜",诸如此类的感伤情绪,似乎让暮春多了几分惆怅和寥落。其实,暮春也是人间好时节,算得上一年中最舒适的时候。人间四月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温度适宜,而且不乏美丽的风景。暮春是春与夏的过渡,春天即将归去,夏天即将来临。不过即使季节变迁,仍然可以探寻到春天留下的踪迹。  相似文献   
6.
戴桂林 《语文天地》2013,(10):29-30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中有一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并且坚信通过学习会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课堂反应似乎也是如此。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却淡忘了许多。原因是文章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那些让作者魂牵梦萦的生活场景在学生眼里就如历史一般遥远,又如何能引起他们灵魂的共鸣?这使笔者意识到,离开了现实土壤的所谓乡土之情如无源之水,无法滋润学生的心灵,更无法塑造他们的精神家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可感知的乡土气息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7.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中的一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这篇散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吸引,文中有不少让我为之震撼之处,细细读来更是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8.
曾朝晖 《现代语文》2007,(10):52-54
一、教学目标1.学会自己在文本中寻找兴趣点、疑问点,学会自己发现问题。2.学会阅读文本,学会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共同学习研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课前篇·自主学习平台一.助读资料1.韩少功,生于1953年,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  相似文献   
10.
"故乡"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她在我们的精神情感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次再教《我心归去》,我反思过去的教学体验,对文本和学情进行了重新审视。若能对他们构建自我精神家园有一点启示,那么就足以令我这个老师感到欣慰,也鼓舞着我不断审视并推翻曾经的教学,构建更具人文精神和思辨色彩的课堂。这样的努力,当然也能成为我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