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3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发展是安徽省分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工程的重要着力点。文章在皖南徽茶产区调研基础上,针对当前面临的三期叠加、三种趋势、三产融合中出现的困境,提出打造多元共建共享的公共品牌,优质产品与高效产能的集散中心;建设绿色防控和清洁生产体系,全面覆盖全程可控溯源体系;进一步做强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等建议,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完善提供参考,从而推动徽茶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观周刊》2006,(32):64-65
2006年8月16日,龙润茶业集团全新按照QS标准,经过86道质量把关生产的第一批茶品——“龙润816”在昆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和新加坡等国内外城市和地区正式同时上市。为此,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在昆明市兴苑路中段云南龙润普洱茶体验馆举行了盛大的新品上市发布会。[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06,(33):64-6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一种饮品,普洱茶归根到底还是一种食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全、卫生、健康是所有普洱茶上柜的前提![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阅读龙生     
鄢家骏 《大观周刊》2006,(41):63-63
每阳光阅读着思茅大地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阳光阅读着云南龙生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绰约风采。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一种高层次的思维,丰满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06,(42):58-58
“世界茶文化名人园”位于振兴大道南段曙光小区,荟萃了历史上外国文学家、佛学家、旅行家、王室公主品茶、论茶、赞茶的世界茶文化名人雕塑群。[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贺远之 《大观周刊》2006,(47):66-66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昌宁人,昌宁茶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昌宁茶厂的茶陪伴了我生命里的大部分时光。2006年11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和朋友一起走进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茶叶老厂。  相似文献   
7.
以往时"普洱"地名的诠释均认为是哈尼语地名,经调查和考证,"普洱"地名应为古代种茶民族"濮人兄弟"的佤语名称;"思茅"的傣语名称为"勐拉"--即"腊人(茶人)居住的地方".基于这种考证,建议将"思茅地区"恢复称原来的"普洱地区"(或地区级"普洱市"),就可将普洱茶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思茅的文化资源 ,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思茅的象征 ,思茅的骄傲 ,也是思茅的资本。为此 ,只有把思茅的文化优势与经济优势结合起来 ,找准民族特色文化与特色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才能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大区 ,必须保证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思茅文化尤其是思茅民族文化的整体形象 ,正确认识和处理“满足”与提高的关系 ,加强民族文化产业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立夫 《西北职教》2006,(4):F0002-F0002
西乡县职教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筹办了西乡茶校目前西乡茶业中等专业学校有茶叶专业教师5人,兼职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21人专兼职教师中,茶学系本科毕业5人,具有高级茶艺师资格2人,  相似文献   
10.
我们既要承认“人是类存在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追求和谐统一的同时也要承认人与自然的差别与对立。所以,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下,我们不仅要吸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更不要忽视“天人交胜”之理论,只有二者相互借鉴、补充,才能使人与自然保持一份和谐的同时,不忘记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