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1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新闻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网络世界各类信息浩如烟海,以用户至上为理念的新闻网站必须及时对网上层出不穷的大量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验证,为受众提供新鲜而真实的新闻,才能取信于用户而吸引更多的用户。那么,网络新闻中存不存在记者或编辑的主观性倾向呢?  相似文献   
2.
现代人的人格发展趋势——弗洛姆的人格发展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了弗洛姆(又译弗罗姆)的人格发展因素论与人格类型说,肯定了他的人格理论的社会-文化取向,批评了其人格发展因素论的片面性与类型说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做一个乐观、开朗、外向的人,时刻表露出自己的愉快,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已经不是个人选择和个性倾向的问题,而是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要面对和承担来自学校、家长、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尤其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不断变革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挑战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测验和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为期3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精神可以培养,必须培养;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萎缩。培养创新精神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课改的一个体现——选修课随着新课改的开展进入了师生的视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与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个性六特征     
《青海教育》2006,(1):95-95
1.倾向性。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和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2.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成就目标定向、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共同预测作用,对47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青少年创造性倾向在性别、年级上差异不显著;(2)掌握目标定向和母亲情感温暖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创造性倾向。  相似文献   
8.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态度的个性倾向。有些中学生的兴趣比较稳定,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则力求深入,锲而不舍,保持高度积极性从而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些中学生的兴趣却变化无常,如烟似云,一会儿喜欢理科,一会儿喜欢文科,兴趣所至,可达到狂热和迷恋的程度,但时过境迁,兴趣就可能烟消云散。而有少部分中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吴青松 《教师》2010,(10):101-101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知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求知欲基本上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与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季红 《家长》2013,(8):16-18
1.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事物的方式,玩耍的方式,思维的方式,学习的方式,享受的方式,正是这些特性定义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个性倾向,如某些方面发育迟缓,或者孩子的某些行为习惯,就使用诸如“笨”“不乖”“又错了”之类的词汇。尊重孩子,就应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将其看成麻烦和包袱,简单消灭之而后快。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良好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